最近阅读了好友推荐的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成名作《在轮下》,思考很多。
主角汉斯·吉本拉德(下称汉斯),早时读书刻苦,所有的玩乐都被取缔,代之以越来越难的功课。
所有人都说他是天才,作为自己故乡的唯一希望去参加神学院的考试,没想到一波三折,就状态而言似乎极差,汉斯的一切似乎将要毁灭,甚至近乎窒息时,父亲关心的仍然是考试,给予汉斯也只是一味的指责。
州试结束,没想到考了全国第二的好成绩,汉斯的暑假开始了。起初是快乐的,沉浸于自然中,享受垂钓的乐趣。
不久,功课就偷偷溜进了汉斯的暑假,并反客为主,成了暑假的全部。什么要赢在起跑线啊,什么假期预习开学才能出类拔萃啊,什么伟大理想都被一股脑地灌了进来。再一次启航吧,抛弃所有享乐,暑假也转瞬结束。
入学,新奇的一切,不久,大家就分成了一个个小整体,兴趣相同的自然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
同学海尔涅是一位诗人,特立独行,厌学愤世,偶然的机会走进汉斯,汉斯在他那里找到了友谊,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但随着和海尔涅的交往,汉斯的功课不断下滑。
汉斯渐渐的由校长眼中的优秀生变成了堕落生,逐渐遭到嫌弃。因为老师们不喜欢功课不好又不听自己话的学生。海尔纳被开除之后,汉斯也似乎患上了疾病,被送了家。
在家里,也没有人愿意去了解汉斯的内心。父亲投之以失望的态度,冷冷淡淡客客气气……
汉斯不久之后便萌生死意,并想好了死法,从来没有人真正去在意自己的内心。自此绝望。
一日,汉斯成为技工之后,与伙伴出去喝酒。喝啊喝,挺是快乐,似乎一切的烦恼都没有了,似乎一切的悲伤都消失了。
汉斯摇摇晃晃的独自一人走上回家的路,第二日,人们在河流中发现了汉斯的尸体。
父亲说:”他这么聪明,一切都好好的上学,考试,然后突然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不幸……为什么呢?”
汉斯在小镇唯一的好友鞋匠说:“那儿有几个体面人(牧师和校长),他们帮着这孩子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也许你和我在有些方面也辜负了这孩子。你不觉得吗?”
这便是这部小说的大概,主人公在时代的车轮下,从一个天才到陨落,这是谁谁谁的过错,还是时代的悲哀?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方仲永。
方仲永的父亲,世隶耕,儿子方仲永五岁能吟诗,大家都抬举他,经常拉着儿子参加这个宴会那个酒局,挣个小钱,不让儿子学习,最后落一个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的下场。
古今中外,像这样天才陨落的故事还有很多。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些选出来的少年天才们没有听说哪一个在科学上有巨大的成就,哪一个在数学上有突破性的贡献,比比皆是的例子是神童考上学校却无法生活自理无法与同学接触,被勒令退学的痛心故事……
作为父母,到底是想将孩子培养成“天才”还是“人才”,是培养成光宗耀祖的工具,还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车轮裹挟,保持清醒,这值得思考。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的教育。
人格教育不是求分数,要成绩,而是着眼于心灵启发,思维引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品格的塑造和教育。
只有先成为“人”,才能成为“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