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论老年》采用的也是对话体,这个对话体主要的发言人是小加图。
他也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演说家和政治家,同时也属于斯多葛学派。当恺撒违背元老院的意志,跨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的时候,小加图与恺撒对抗过,战败以后,自杀身死。所以从政治光谱上来讲,他和我们的西塞罗是属于一个阵营的。
概而言之,这篇对话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称颂夕阳红。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列举了四条对于老年生活通常的批评意见,然后借加图之口,对批评意见一一予以反驳。
第一条,就是老年使得我们不能够从事积极的工作,使得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了;
第二条,就是老年让你的身体变得非常孱弱;
第三条,老年使得你感官的敏锐度下降了,这就使得你感官所获得的快乐在强度上也下降了;
第四条最明显,老年临近死亡,死亡就不是好事,所以临近死亡也就不是什么好事。
但在作者看来,以上这四条观点都可以驳斥。
第一条,老年就使得工作效率不高了吗?并不是这样。用他的话说,老年人虽然不干年轻人所干的那些事情,但是他的作用却要比年轻人大得多、重要得多。举个例子,老年人干不了体力活,但他可以干脑力活。元老院的议员用英文讲就是senator,词源上的含义就是指上了年纪的人。
所以特别年轻还进不了元老院,这就暗示着,你上了一定的年纪以后,具备足够的政治经验,你才可以从事掌舵的工作,掌舵的工作要比划桨手的工作消耗的体力更少,但需要的智慧却更多。年轻人和老年人相互配合,国家之船才能前进,你怎么能够贬低老年人的作用呢?
第二条,有人说年老会不会对记忆力构成消极影响,年纪大了就不容易记住事?即使在这个面向上,西塞罗,或者说西塞罗笔下的小加图,也不服老。他指出年纪大的人有很多方法与记忆力衰退的自然趋向作斗争。
其中有一个小贴士,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年纪大的人在晚上睡觉之前,把自己一天所想到的、所看到的重要的事情,都条分缕析地说一说,最好说给家人听,然后让家人来补充。
第三条,老年的坏处是感官不敏锐导致感官快乐的缺乏。但是作者认为感官快乐有时候不是什么好事,欲望过于强烈的人有可能会犯罪,对不对?用他的话说,没有一种罪恶,没有一种邪恶的行为,不是受到感官上的快乐欲的驱使而做出的。欲望控制着你,会让你做很多违背德性的事情,现在你不用去做了。
所以说,老年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感官上的快乐,只是这种快乐已经衰退了很多等级。而且他是见过风浪、见过世面的人,当他看到这些诱惑的时候,他就像戏院里面坐在后排的观众,知道戏台上发生着什么,但是他不会急吼吼地挤到前排去看,远远地看着,他也就满足了。话又说回来了,你在戏院里面看戏,在后排要比前排花费少得多了,这也是老年的一个好处。
讲到这里,西塞罗或者说西塞罗笔下的小加图还觉得不尽兴,他要指出,你们的这些快乐,现在我都不放在眼里,作为老年人,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快乐,这种新的快乐叫“农家乐”。
农家乐不是指我们休闲的时候、双休日跑到农村去过几天度假的日子,而是指老年务农的快乐,摆弄花花草草,种种葡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年轻人没有发现过的一些美妙的事物,在这里西塞罗就体现出了他对于葡萄的热爱。
葡萄对于罗马人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植物。据说罗马军团跑到哪里,就会把葡萄的枝蔓带到哪里,就可类比于20世纪的美国军队喝可口可乐,葡萄酒就是罗马人的可口可乐。
西塞罗晚年也种植物,而且特别喜欢种葡萄。这段描写特别优美:
葡萄的枝蔓生来就是下垂的,如果没有东西支撑,它就卧在地上;但是为了使得自己直立起来,凡是它能够得着的东西,它都用自己的卷须将它们缠住,这些卷须像手一样四处的攀援。但当它蔓延开来,越缠越多、越长越疯时,园丁怕它到处攀绕,怕它因长势过盛而荒芜,便用剪子对它们进行修剪。因此,开春时,在保留下来的枝条的每一节疤处就长出一个“芽眼”。
日后,从这些芽眼中长出葡萄,在土地的滋润和阳光的照射下,它一点点长大。最初它的味道是酸涩的,但到后来成熟时就变甜了;而且,由于有卷须遮掩,葡萄棚里既不缺乏适中的温度,又能避免太阳的暴晒。还有什么比葡萄更可口、更美观的呢?
这里面是个哲学比喻,就是葡萄的成长和人的成长一样,你看葡萄枝蔓在乱伸,它的生长初期就像小朋友在成长。乱伸意味着什么呢?他的欲望过于不受限制。年轻人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诱惑。
这时候园丁要做什么事情呢?修剪。园丁就是指你人生当中的导师,要让葡萄长好,就要有一个种葡萄的棚,这个大棚里面要维持特定的温度。那这里的棚指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些治国者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的调节,使得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能够茁壮成长。
你要有了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后,才能够从种葡萄这件事里面,看出为人之道与治国之道。请问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你看得明白吗?这才是老年之乐。
来看第四种观点,老年临近死亡,因此成为老年是一件可悲的事?作者是不认可这种观点的,因为斯多葛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不怕死,不把死亡当回事。
西塞罗指出,死亡是不可怕的,因为谁都要死。从逻辑上看,无非是两种死法,年轻时候死,或者老年时候死。西塞罗认为年老死去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为了说明这一点,西塞罗引入了很多很优美的比喻,在这里就和各位进行分享:
当然,年轻人也会夭折,但那是违背自然的。因此,我觉得,年轻人的死亡犹如熊熊烈火被一场暴雨所浇灭;而老年人去世就像一团火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渐渐烧尽而自行熄灭一样。青绿的苹果很难从树上摘下,熟透的苹果会自动跌到地上。
人们像苹果一样,少年时的死亡,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化,今天的老年人能够享有比较体面的晚年生活的概率,恐怕比古罗马人要高得多。
西塞罗的《论老年》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部分,就是老年人,甚至说青年人,都要重视自身修养的熏陶。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就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有着比较良好的修养的储备与知识的积累,他晚年的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高。
西塞罗所在的整个斯多葛学派,都主张道法自然,主张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变老这件事,生老病死都是人生所要经历的环节,我们要真正地做到内心的平静,才能够做到优雅地老去。
西塞罗给出了很多养老的小贴士,比如去种种葡萄,或者作为中国人,你有可能会种一些东方性的植物,比如说种种君子兰,就可以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所以对于已经步入老年的朋友,细读一下西塞罗的《论老年》,会让你的老年生活充满乐趣。
随笔/恒之馨(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