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每天写1000字人生旅途
漫读曾国藩(5)——屡考不中,悬牌批责,巨蟒困学

漫读曾国藩(5)——屡考不中,悬牌批责,巨蟒困学

作者: 小吏晓说 | 来源:发表于2022-10-06 06:41 被阅读0次

    漫读曾国藩(5)——屡考不中,悬牌批责,巨蟒困学

    尽管大伙都认定曾国藩资质平庸,并不是读书的好苗子,但曾家依然将读书视为曾国藩的主业,曾国藩跟着父亲在私塾里读书、在家里读书,并从14岁开始,就和父亲一起走上了赶考之路。

    曾国藩的父亲是在43岁的年纪,才考中了秀才的。那一年,曾国藩22岁,是他第6次和父亲一起去参加考试。放榜后,曾国藩在公示牌上寻找“曾”姓名字,用他一贯的方法——从榜底往傍顶寻找,他很快寻找到了自己父亲的名字,他为父亲终于考取了秀才,而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随后他又仔细寻找自己的名字,却失望地闭上了眼睛。

    而就在此时,曾国藩听到另一处有人在喊他的名字,随着自己名字出现的,还有他此次考试的文章,以及围观人群的哄笑声。原来,他不仅再次落榜,还被“悬牌批责”。就是考官把他的文章张贴在中榜名单的旁边,并且在他的文章旁边作出批语:文理欠通。

    这样的张榜批评,相当于如今的全省的通报批评,尽管考官觉得曾国藩尽管考试的文章文理欠通,但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假以时日,考取秀才是不成问题的。在悬牌批责的同时,也给了曾国藩一个“佾生”的肯定。“佾生”就是当时的半个秀才,好处就是下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用按程序再去参加县试,可以直接参加府试。

    这样的成绩,若是曾国藩14岁时第一次考试的成绩,他当然会欣喜若狂,可这是他第6次的考试成绩,这让已经22岁的曾国藩,觉得是人生最大的打击,这比往年他和父亲看榜、别人看他们父子的那种羞辱要大得多,这种被当众羞辱的打击,让曾国藩自卑得怀疑人生。

    当家人都在庆幸父亲考中秀才的时候,曾国藩一头扎进书房便不再出来。母亲说的:“半个秀才”那也是秀才,你父亲在22岁的时候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所有的安慰都不足以抚慰曾国藩心灵的创伤!

    他开始认真思索考官的批语,拿着自己的文章,对比着别人的文章反复研读,却始终找不到门路。曾国藩觉得自己再这样苦学下去,依然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便决定脱离父亲的教授,前往湘乡涟滨书院进行深造。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曾国藩不属于生而知之者,以他读书、背书的那种笨笨的状态,甚至连学而知之者都算不上,但他又是和他爷爷一样,属于决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面对自己困惑的事情,他凭自己的倔强和用功,达到了困而知之,成为了困而学之者。

    有些人天生聪颖,对事物的学习、理解和感知,总是优于常人,有些人则是因为好学,而学习、明白了很多东西。而曾国藩,就是典型遇到困惑,会拼尽全力去解决的人。

    曾国藩前6次考试不第,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学得不好,书读得不够,却没有如“文理欠通”这样的具体批语,他和他的父亲也无法解决考试不中的问题。当这次县牌批责放在眼前时,曾国藩才开始自己读书作文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他首先醒悟是“父亲”这位老师欠佳,进而想到了外出求学的具体方法。

    曾国藩一生“尚拙”!可他却不是一味儿地读死书、死读书,认死理儿、死认理儿。曾国藩在遇到困难时,在沮丧难过后,会沉下心来静心去思考,会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还会积极地寻找对症的良药。他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敏”,与他自己所崇尚的“拙”完美配合,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晚清名臣!

    一个人可以天生愚钝,也可以学习曾国藩一生尚拙,更要要学习他遇事冷静,学习他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学习他朝着自己的目标埋头坚持等品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曾国藩(5)——屡考不中,悬牌批责,巨蟒困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cw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