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
读点资治通鉴(29)荆轲刺秦为何被司马光批评得一无是处

读点资治通鉴(29)荆轲刺秦为何被司马光批评得一无是处

作者: 青贤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17:52 被阅读0次

荆轲刺秦我们都不陌生,故事中我们大多歌咏荆轲的侠义,惋惜一下事情的失败。但读到《资治通鉴》中的这一片段,却发现司马光将荆轲刺秦批评的一无是处。

他批评策划刺秦活动的燕太子丹轻率肤浅,凭愤怒做决策,招惹祸端。

(原文: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批评荆轲不顾七族性命,仅想用一尺八寸的匕首强燕弱楚,是愚昧不自胜的。甚至这种作为刺客失败而死,连“义”都称不上。

(原文: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笔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那么司马光说的有道理吗?我们可能得一起回顾一下荆轲刺秦的前因后果。

首先,燕太子丹与秦国的渊源是起初曾在秦国做过人质,但秦王待太子丹并不友善。后来太子丹逃归燕国,便更希望能阻止秦国侵略燕国。

大臣们给他谋划是与齐、楚、魏再组合纵对抗联盟,但太子丹认为那已不切实际,缓不济急。所以才找了卫国人荆轲,希望他能去胁迫嬴政,承诺退还土地,不再侵犯。

荆轲也不是简单之辈,卫国亡后,曾游历各地,且好读诗书,是个沉稳之士。所以太子丹将其尊为上卿,给予优厚礼遇,致使荆轲答应了他的请求。而此时秦将王翦率军至燕国南部边界,燕国正处于危难之中。

荆轲带着燕国督亢的地图、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级,以及涂有毒药的匕首出发了。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边送行。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的精神。

刺秦的计划一切都很顺利,荆轲带着藏有匕首的地图走上朝堂。一切一如所料,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而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多好的机会呀。

可惜,太过顺利的事,往往结果会事与愿违。地图打开,荆轲抓起匕首,左手拉住嬴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其胸口刺过去,然后袖子断了,匕首与目标人物实施交臂,荆轲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然后,秦国攻打燕国,燕王喜将太子丹的脑袋砍下来献给秦王,才暂且苟全性命。再然后,秦军南下攻打魏国和楚国,当魏楚两国被灭之后,转过头捎带手还是灭了燕国。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所以,司马光没说错,荆轲刺秦的确为燕国招致祸患,甚至直接导致了亡国。对于太子丹来说,想以弱小的燕国抵御已成大势的秦国,不靠富国强兵、不靠结盟聚势,而将所有的宝压在了旁门左道之上,以胁迫秦王换回土地的确幼稚。而荆轲,刺杀并非君子之道,司马光审视个体,多以儒家礼法考究,所以荆轲获此批评也就在所难免。

但话说回来,刺秦之事是否真的不能做?我倒不这么认为。

荆轲刺秦,对国家自身强大无益,却是一个破局的巧计。天下大势已在秦之手,作为弱小的一方,什么时候被灭掉话语权已经不在自己。想强国当然还是要聚敛人才,励精图治,但当下的局势却需要在密不透风的秦国压制中找到一个破局点。只有搅乱了当下的局势才可能获得国家发展的时间。

如果能成功刺杀秦王,无疑就是那个破局点。秦王被刺,秦国国相是外族人李斯,秦国宗室也未立太子,一定时间内秦国必定内乱。若不提道义,至少发一波“秦难财”还是可能的,而且即使得不到好处,也能获得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但就像荆轲自己也说,事情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只想挟持秦王退还土地,所以犹豫了。(原文: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就很可笑了,燕国自己国力不强,就算荆轲侥幸挟持了嬴政,秦国也退还了土地,但就凭两方的国力对比,秦国也是分分钟可以再打回来的水平。试问燕太子丹究竟得多天真才能认为自己守得住还回来的国土呢。

所以说对于司马光的批评,燕太子丹受的还真不冤。


一起读点历史吧,希望我们都能从历史里获得成长的力量

40部历史典籍/小说/传记【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半小时漫画系列、万历十五年等】关注公众号【青贤时间】回复【书单】即可领取

青贤时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点资治通鉴(29)荆轲刺秦为何被司马光批评得一无是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cy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