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一
来自《第七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P211
孩子们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是非常惊人的。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妈妈带着5岁的布鲁斯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到幼儿园后,布鲁斯抬头看了看墙上的画,对妈妈说:“这么难看的画是谁画的?”妈妈立即更正他说:“这幅画这么漂亮,你却说很难看,这很不好。”但老师完全明白布鲁斯的意思。“请进,”这位老师说,“你不需要画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布鲁斯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微笑。她回答了布鲁斯心里真正的疑问,那就是:如果一个小男孩画画不好看该怎么办?
接下来,布鲁斯看到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他把车捡起来,用一种自以为是的口气问:“是谁把消防车弄坏的?”妈妈再次抢着告诉他:“谁弄坏的对你来说有什么区别吗?这里的人你一个都不认识。”但老师理解布鲁斯的疑问。“玩具就是用来玩的,”她对布鲁斯说,“有的时候玩具就会被弄坏,这种事经常发生。”布鲁斯真正的疑问再次被解答,那就是:如果一个小男孩弄坏了玩具该怎么办?
「A1,激活经验」
文中的对话触动了我们,我们在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对他们进行评价,给他们带来了伤害。比如,孩子做手工时,物料撒了一地,妈妈说孩子把家弄得很乱;孩子完成作业时跳过了一些题目,还有些题目回答的简单,爸爸说孩子不认真;孩子没有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被指责自私。
老师的回答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布鲁斯感受到在这里不会被批判、不会被贴标签。
请回忆最近当孩子做的事情不如你所愿,或者和孩子相处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你如何想的,试试模仿拆页中老师的方法,你现在会如何对孩子说。
《无能为力的父母》
孩子一天天长大。
参加女儿18岁成人礼的时候,学校放了一个视频《报亲恩》。全场学生、家长哭的稀里哗啦。
女儿长大了,和父母争吵,一心想离开家庭,离开以后经历成长,终于自己也成家,有了娃,父母老了,女儿才醒悟,父母一直在默默地关注她。可是,当她刚开始踏上成长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叛逆,为什么抵触。而她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就是对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父母越叫她往东,她偏往西。一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父母的责备是源自爱与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无能为力。很多经过,必须她们自己感受。
女儿现在是青春逆反期。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通常把少年期的逆反心理阶段称为"第二逆反期"。它表现为儿童对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长有三次逆反期。第一次逆反是指第二生命形态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当逐步转换为以逻辑思维丰富成长为主要任务的成长过程中,其通过第一生命形态所展示出的不同于之前的外在表现现象。第二次逆反是指第二生命形态成长接近基本完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任务基本完成后,当逐步转化为以逻辑思维成长补充为主要任务的成长过程时,其通过第一生命形态呈现出较之前更为积极主动的成长自觉性驱使下的不同于之前的外在表现现象。第三次逆反的逻辑思维成长是由非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编织为手段进行交换采集储存信息逐步过渡到一固始性目的逻辑思维编织为手段为目的实现而进行的交换过程。
她一直很稳定,一直很听话,在初三的时候出现逆反,当时我们并没有引起重视。直接导致了一直逆反。双方都有根源,教师和父母的教育,多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少年儿童,在大小事情方面都已经具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被教育者"会抵触或者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某种对抗。
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强势,对逆反期的儿童成长,更为不利。
在逆反和专治逆反的对抗中,我们最惨痛的教训就是给女儿贴标签。
女儿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名词非常的敏感。最近一次考试,爸爸问:“考的怎样啊?”女儿说:“还行。”爸爸开始巴拉巴拉数落她,说别人家的孩子谁谁谁多么优秀,女儿说:“那你去当别人家孩子的爸呀。”气氛一下变得紧张。
奶奶插嘴说:“这样不行啊,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女儿暴怒了。吼道:“那你去当别人家的奶奶啊。”
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把女儿带进她房间。女儿很生气,说:‘“妈妈,我不是不爱你们。我真的很怀疑,我是你们生的吗?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好,你们去带她啊!”
女儿的潜台词就是:你们既然不爱我,把我生下来干吗?
爸爸的潜台词就是:唉,你要努力……
奶奶的潜台词就是:唉,你要努力……
可是到了逆反的女儿这里的解读就变成了:你们都不爱我。
我赶紧解释:”爸爸妈妈就你一个娃,怎么会不爱你呢?喏,你看,爸爸也是着急,因为在你将来的求职就业这个事情上,爸爸妈妈是帮不到你的了,只能靠你自己。现在高考是你的唯一机会呀,所以,爸爸急呀。“
女儿很不高兴。
非暴力告诉我们“关注他人的需要”。马克思说:“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是自觉自愿还是被动驱使,都要与他人交流。但是人性总是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我们无法想象两个都只关心自己的人如何交流并达成一致。但是,当我们换位思考,从他人的需要出发,他人便会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在工作中可以注意这个问题,但在家庭沟通中,我们反而忽视了对方的感受。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重在实事求是,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不掺杂任何情感和评论,否则可能会让对方认为你在批评他。感受重在运用恰当的词汇,将自己当时的感受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需要是对感受的进一步阐释,为什么需要,说出对方满足或没满足自己的某方面需要。最后,就是提出请求,你希望对方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让对方明确他的行动方向。
所以,不要随随便便为孩子贴标签,也不要随随便便下结论。尊重孩子,换个思维,理解她,尊重她,请求她。
拆页十二
来自《第七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P216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而且我们可以在和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你的进步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你为解决这道数学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做法。你考虑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解题方法!”
“我很欣赏你接手科学课上那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的勇气。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设计仪器,买部件,组装。你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
“我知道以前学校的功课对你来说很简单,你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事实上,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脑。我非常欣赏你现在拓展自己,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的做法。
“这次的家庭作业又难,耗时又长。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地完成它。”
「I,重述知识」
夸奖孩子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有哪些要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1、讲事实。
2、重观察。
3、谈感受。
4、表需要。
5、提请求。
6、多鼓励。
7、巧欣赏。
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而且我们可以在和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
「A2,规划运用」
这周,孩子小测验了,参加了一个比赛,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你想给他的努力一些夸奖,你会如何对他说,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下与他说?
夸奖一定要遵守及时性原则。
反馈原则是进行正确反馈必须遵循的一般规范和准则。主要有:(1)及时性原则。反馈系统对被控系统偏离目标值的信息应及时发现、及时传递、及时处理,使决断系统能够及时地对偏离系统目标的行动加以调节。时程太长,就会反馈过时,使领导者错过决策时机,给系统造成损失甚至导致系统失控。(2)准确性原则。反馈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必须有高效能的分析系统,过滤和加工检测到的各种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排除信息反馈渠道各个环节上的干扰。客观地反映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3)适度性原则。反馈既要有力,又不能过度。反馈机构的力量要强大,手段要齐全,抗干扰能力要强。如果反馈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其过程常会被内部或外部的破坏性因素所打断,使反馈乏力,决策系统也就因此不能作出强有力的调节、甚至对客观变化不能作出反应。但是反馈又不能过度,避免造成决断中心做出过头的调节,形成振荡,使控制失效。
所以,在事情发生后,应马上反馈,并且最好是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如果巧妙设计将之变成一个难得的亲子时光则更佳。
孩子测验完成,成绩不错,我会在她回到家时,马上庆祝她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并表示对她的这段时间的努力学习的认可和赞许,当然了,我可能会在她的房间里面对面地夸奖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