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正在做饭。
A(我班学生)的妈妈给我发微信,问一道数学题该怎么做?我一看,这是我课堂反复强调的题目,她上课肯定是没注意听讲。我只好语音回复了解题方法。然后她又继续问下一道题目,我只好语音再回复。等我反应过来,发现锅里的菜粘锅了——糊了。
A同学是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但她上课喜欢和同桌窃窃私语或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两眼发呆),对于老师善意的提醒,她都会显得有些抵触,说明她比较敏感。和她进行了两次谈话,她只点头和摇头,一句话也不说。
我觉得这和她的家庭教育可能有关。于是与她妈妈进行了沟通了,才知道她的妈妈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值很高。考的不理想,不是吵就是打,孩子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于是她就在家里给孩子辅导,可是现在的数学题都比较灵活,她有时也弄不明白,所以这也就是她为什么经常通过微信问我题目的原因。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是一位母亲,所以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情。她每次的问题虽然都是我讲过的题型,我还是很耐心的再说给她听,但是她的教育方法是不妥的。
我跟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因为学习而遭到打骂,她怎么可能还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呢?
她说:她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孩子,讲也讲了,说也说了,可是孩子根本不理她那一套,所以她也就只有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了。
对于我的劝说,不知她能接受多少,但是她还是依然通过微信来问题目,我也是一一解答。
这种现象很普遍。父母担心孩子孩子课堂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在家里会扮演老师的角色,每天都会给孩子补习讲课,或者是把新课提前给孩子讲解了。
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呢?
1.孩子养成了学习惰性和依赖性的习惯,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觉得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回到家父母会再讲的,于是有恃无恐,就会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课的学习习惯;有的父母缺乏引导孩子的耐心,看孩子不会,就会很着急,觉得这么简单都不会做,于是就直接跟孩子把答案全盘托出,孩子也就不需动脑思考了,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他们,以后只要遇到觉得有难度题目,就会问直接爸爸妈妈。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2.孩子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放学后,孩子大都是想着快点写完作业去玩,但是被爸妈抓着再回炉学习新课,心是静不下来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的父母毕竟不是专职教师,很难用浅显、幽默、通俗的语言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孩子听的云里雾里,还不敢说听不懂,因为怕挨批评,或者说了,父母就会埋怨他们太笨了……有的父母失去了耐心,轻者会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重者会让孩子承受皮肉之苦,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没有安全感。
孩子在父母的强压下学习,如果方法不得当,亲子关系还会变得非常紧张,孩子长期觉得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时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
4.不利于孩子以后学业的完成。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地基非常重要,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也很难养成,这是不利于以后的学习的。
基于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想说说我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1.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信任、理解和包容,不是仅仅形式上的,而且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真诚的爱,孩子是善良而天真的,他们会很信赖父母,父母也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包括学习),家长能及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跟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语言的力量太强大了!不夸张的说:有时一句话成能就一个孩子,一句话也能毁了一个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
“你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那脑子是猪脑子吗?”
“你太让我失望了!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更有甚者:
“就考这点分,你还有脸哭?”
“学习这么差,你还有脸回来?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
他们可是天真无邪的孩子!
每当孩子们绘声绘色的学给我听时,我的心都是揪着的。他们面对父母愤怒扭曲的表情、这些具有杀伤性的语言,会是怎样的感受?他们还有学习的兴趣吗?
孩子若成绩不理想,可以先和老师进行沟通,再和孩子沟通,找出原因。跟据老师的建议、孩子的心声和意见,制定初步的学习方案(包括奖罚制度),并根据孩子的情况不断改进,直至达到最佳效果(方案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家长只起到监督提醒的运用。多给孩子些耐心、关爱和信任,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在取得不断进步后,就会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家长切不可焦躁、动不动就发火,否则会前功尽弃。
3.培养亲子阅读的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好时期。若在幼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阅读习惯,进入小学后,还可以再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受用一生。父母陪孩子一起阅读,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探索精神,他们会把这些知识带进校园、带进课堂,并加以分享、运用,从而增强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动力!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要尊重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我,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给孩子一些理解、信任、耐心和包容,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说着容易,行着难。
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本文观点仅仅是我的一点拙见,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请做好孩子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