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社长写了春运路上归心似箭的人们。
不少读者留言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想回家是真的,怕回家也是真的。”
怕什么?
大家的答案都差不多。
忙了一年,只想回家好好陪陪爸妈,却无法避开来自亲戚的各种“拷问”和感叹:
“你一年能攒多少钱?”
“也不多啊,大城市消费高,还不如明年回来干。”
“还没男/女朋友吗?”
“再不谈就不好找了。”
有“过年烦恼”的人,主要集中在13-33岁,而感情与工作是“受害者”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 新华网科技频道社长的同事感叹:
“好不容易逃离熬夜、加班、外卖的日常,亲戚们却有一万种方式,让我分分钟想滚回北京。”
催婚还有“随缘”、“不急”、“没合适的”可挡一挡。
被问到工资,则经常连“遮羞布”都没有。
1
工资存款
90后的共同敏感点
话题 #90后只想赚钱# 上了热搜。
网友调侃:“现在的年轻人别说有积蓄了,不欠债过日子就不错了。”
90后只想着挣钱 / @荷尔萌相比于事业感情逐步稳定的80后和还未进入社会的00后,中间一代似乎面临着更多难题。
一边向往舒适与自主的生活,有态度,不将就,追求舒适、尊严;
一边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的压力。
可以潇洒地裸辞,但往往失去固定收入,立刻就会开始焦虑。
裸辞过后,你多久开始焦虑?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月内开始焦虑的90后比例,远远高于70后与80后 / 猎聘网《2018年90后职场人洞察报告》对那些从小到大,习惯了物质条件充裕的年轻人来说,步入社会前,或许对未来充满想象:
职场会像电视剧主角那样“光环加身”,升职加薪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爱情也会水到渠成,朋友个个都是“牛人”……
真正离开父母庇护,直面现实的那一刻,才会发现囊中羞涩到寸步难行,明白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人。
他们在生活“打磨”中,渐渐接受自己的平凡。
可父母长辈们,有时却不这么想。
从小被寄予厚望的90后们,一直享受着父母的牺牲与付出。
河南女孩沈子钰,从小拉琴,被上海的学校录取后,母亲就辞掉了工作来全职陪读,一起租住在狭小的房间里。
母亲更多的业余活动就变成了为拉琴的女儿变着法补充营养,再节省也要跑去老远的菜市场寻找新鲜的食材。
这样的父母,并不是少数。
子钰母亲骑车为女儿去较远的地方买菜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家长们总是不计成本。
全身心的投入自然而然地拉高了相对应的期望回报。
父母一辈相对单纯的工作环境,导致他们对好工作的理解往往是轻松简单、高薪体面。
实际上,看起来“高薪体面”的工作背后,是孩子们不为人知的辛苦劳累:
加班永无止境、信息轰炸、早出晚归,还有可能入不敷出……
某招聘网站发布了《2018白领年终奖调查报告》称:能拿到年终奖的白领,不足六成。
辛辛苦苦一年,没钱回家过年;向往着诗与远方,到最后只剩慌张。
问工资、问存款,对90后而言,真真实实是在“扎心”。
“千防万防,亲戚难防” / 《康熙来了》2
公开讨论薪水
才是最尴尬的时刻
对工作生活,每个人有一万个槽想要吐:
“我都不记得上一次天黑前下班是什么时候了。”
“每月加班超过200小时,加班费差不多没有。”
“公司卫生间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在小声哭,哭完回来接着工作。”
“一个94年的朋友,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脱发情况特别严重,洗发护发产品换了一大堆,偏方秘方都试遍了,没救。”
“以前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西装革履的人要一脸满足地吃泡面。现在懂了,那是工作了一天后由衷而短暂的如释重负。”
……
可是,当薪水被摆上台面,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标准的那一刻,辛苦打拼的小小成就,很容易就“烟消云散”。
“读书的时候判断学生的标准是分数,工作之后就看工资了嘛。”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井柏然饰演的见清是同学中唯一一个走出小城市的人。
在北京学习,留在北京工作,让他成了过年同学聚会上最“闪耀”的所在。
同学聚会特意敬在北京打拼的见清 / 《后来的我们》可谁都不知道,他这份“体面”,全凭硬撑。
见清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过得好,租车买烤鸭回老家过年 / 《后来的我们》自欺欺人,只为躲过当场的尴尬。
为了帮见清圆场,女朋友撒谎说见清公司净赚十亿 / 《后来的我们》读书时的骄傲、工作时的低薪,这种“伤自尊”的落差总是会在聚会上、言谈中被无限放大。
“工资高低”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鄙视链”。
高薪的人要接受求助:“帮亲戚的孩子安排个工作、买房子借朋友些钱、结婚一定要包个大红包......”
低薪的人,则必须接受鄙夷:“大城市混成这样还不如我在老家、再拼下去你就不好嫁了……”
对未来的规划蓝图、日常里的勤勤恳恳,似乎都不如账户余额上的一个数字来得有意义。
3
工资是个数字
但工作不是
《奇葩说》第五季,大家讨论一个问题:“选择高薪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低薪很喜欢的工作”。
詹青云觉得有些可怕:
“我们用高薪衡量高能力,低薪意味着不被需要。”
詹青云,价值不一定由价钱衡量 / 《奇葩说第五季》“价值这件事,不一定是由价钱衡量的。”
工资或许是一个定量,而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增量。
香港女孩朱芊珮,曾因挥汗搬运货物的干练形象爆红网络,被称为“香港罗拉”。
有人建议她去做明星,来钱又快,也不会有现在这样满是老茧的双手。
但对于她来说,脚踏实地做这一行,更让她觉得快乐满足。
朱芊珮表示现在的工作虽然劳累但是很快乐 / 央视新闻旁人的理解,其实没那么重要。
“询问工资”,很多时候也并不是真的关心。
有些人,期待的是从对方的回答里,给自己找一份“优越感”:
你工资高,他就提加班;你上升空间大,他就提车房要早买;你有房有车,他就提结婚生子……
你要相信,这样的人,比你更慌张焦虑。
而真正关心你的人,想知道的是你累不累、开不开心、有什么难处、我能帮上什么……
与钱有关的问题,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敏感,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闭嘴。
过年不打听工资存款,是成年人的基本教养,也是对年轻人最大的尊重。
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你想说的话,社长帮你说。
[1]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国家统计局调查队.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2017
[3]国家统计局调查队.人口自然增长率[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2017
[4]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04):995-998+977.
[5]Kraemer H.C, Kazdin A.E, Offord D.R, Kessler R.C, Jensen P.S, Kupfer D.J.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terms of risk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7, 54, 337- 343.
[6]Luthar S.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study of high risk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1991,32: 600
[7]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89-9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