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包装的外表,只有朴素而现实的语言,读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很多,想到很多,反思到很多,同时也让我们觉得事事都是矛盾的。书里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发展,无不是一代人的缩影。抱负,权利,思想,情感,悔恨包围着整个人生。
高加林,一个高中毕业的知识分子,本来可以好好的教书育人,一展自己的抱负又能有个比较好的生活,但一切都因为权利,私利给打破了。村长高明楼的儿子毕业了,没有工作,出于私利,他把高加林给替换下来了,从此高加林的命运开始了改变。他开始颓废,开始无所事事,整天在家苦板着个脸,什么也不干,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在权利面前,他不过是一个小蚂蚁,一捏就死掉了,殊不知他已经是一个农民而不是一位老师,还不知道不教书,细皮嫩肉的能去干什么,有点读书读傻了的感觉,除了教书什么也不会,这是那个时代某些人的悲哀。当高加林无助的时候,巧珍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知道巧珍没有文化,他心里是不喜欢没有文化的女孩子的,但是巧珍漂亮,善良,又懂事,这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开始了与巧珍的恋爱。本是一个他不欣赏的女子,在遇到困难,内心孤独面前,他低头了。这是大多数人的人性弱点。喜欢用一个事务去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去得到一时内心的安慰。
当他在农村做农民的时候,他一心希望自己能够去城里当差,曾多次想给很多年没回来在外当兵的叔叔写信,希望他能给他找个不当农民的事做。而刚好,他叔叔写信说要回来了,他高兴的不得了。他知道叔叔回来了,一定会心疼他,给他找个事情做,后来,真得到了一个工作,虽然不是叔叔亲自出马的,但至少让他回到了城市,这里不仅写出了一个充满头脑,抱负的青年渴望走出农村的心,更体现了,在那个时代,官员上下级之间,权利之间的滥用,贪污腐败。
高加林高兴,他终于在走出农村了,他拼命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做得无可挑剔,是一个有抱负的好汉子。这一点是我们值得肯定的。但她从农村出来后,遇到了有学问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他在知识女性和封建女性之间矛盾了一会儿,最终还是选择去在知识女性这一边。当然,目的不只一个,可以一箭双雕。一、黄亚萍接受过教育,和她有许多的共同话题,思想上能够共鸣,二、黄亚萍家里条件不错,能够让他进一步飞黄腾达。何乐而不为,他马上和巧珍提出了分手与黄亚萍在一起。他不知道的是黄亚萍是一个知识女性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很要强,而他喜欢了巧珍那种温婉的女生。他的心里又开始矛盾了,但没过多久,他听说黄亚萍要随父母回大城市的家里,还听说可以给他在省里安排一份工作,这让他喜出望外,能够让他展现抱负或者其他。正当他高兴的时候,乐极生悲,黄亚萍前男友的妈妈不服气他抢了她的儿媳妇,把他走后门的事情告到了县里,于是他走从枝头的凤凰变为了麻雀。当他再想找回从前的相好时,才知道,原来兜兜转转,都过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名利,而不知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你的命运不是你能够掌控,它有很多外界因素。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真正的认清楚了自己,再好好的去决定做某件事情,否则没有回头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巧珍,一个被封建父母扼杀了的女孩。她也希望自己有学问,可以读书认字,。虽然她家境孩不错,但是父母封建,她也只能做个文盲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毁了她的人生。她自己虽然没有才,但是她喜欢有才的人,那就是高加林。她可以为高加林去改变她自己,她会记得高加林每个喜欢她的地方,他讨厌的地方,她会毫不犹豫的为这个男人去改变。在爱情面前,我们不得不佩服巧珍那股爱人的劲儿。加林希望她讲卫生,她便开始刷牙,虽然全群人都笑她一个瓜娃子,还装讲卫生,但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她为了她喜欢的人,她义无反顾。可见巧珍正如新女性一样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暗示着封建的女性正在走向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如果不是因为她没有多少文化,那么她的人生也不会如此悲惨,她爱的人辜负了她,在与命运做了最后的斗阵后,她只有无能的认命。这也许是大多数女性的做法。挣扎过,挣扎挣扎着累了,看不到希望,那就随命。
黄亚萍一个生活在富裕家庭,有个性,有知识,有思想,要强的女子。加林高中毕业后,有情意的他们再没有联系过,亚萍和在城里工作,家庭条件好的贺南在了一起,虽然她知道她没有那么喜欢贺南,但至少她拥有物质基础,有地位,有身份。当加林来到城里,也有了地位,有了工作,亚萍这时候又想在物质地位的基础上得到爱情,于是她开始勾搭加林,约他讨论学问。当加林再一次被发配到农村,她便没再争取与加林在一起,因为她知道,她要的不只是爱情,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有物质。这是每个女生都希望的。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钱有地位有学问。这无一不把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女生在现实中,更现实了,她们知道爱情不是全部,虽然很想得到爱情,但是得到爱情又如何,如果物质上跟不上,一辈子得多么的苦。只有极少的女生会为了爱情而不去考虑其他。这一点,巧珍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