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话响了。
喂,是康老师吗?你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班W同学现在心理出现了问题,想找你帮忙做一下咨询。八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的电话。
好的。我看了下课表,下午没有课,你可以让她来一楼咨询室找我。——大致什么情况?
刘老师说:不想住校。一年多了,都是家长接送,现在都八年级了,家长也烦了,可国庆开学,还是闹着不住校。天天不吃饭,这都两天没吃饭了,还天天哭闹。
下午第二节,咨询室门响了,我打开门。班主任领着一位看上去很端正的女孩走了进来。
女孩一脸的木然。
我招呼她选一个沙发坐下。
她选定了靠外边的红色沙发。
让班主任老师陪着你,还是让她去忙?我问。
都行。她低声说。
你自己在这儿吧,康老师是咨询师,专门帮助你解决心理问题,有什么话就对他说实话,他能帮到你。班主任刘老师说着,就转向出了咨询室的门,走了。
她坐下。
我观察到她双腿并拢,显出拘谨的样子,双手紧扣夹在两腿之间,低着头,眉头紧锁,表情冷漠。
我先打开了话题:有什么情况?可以给老师说说。
我给她讲了咨询师的职责,特别强调了保密性原则,希望她能以解决自我问题为主,坦诚与我交流。
我让她用深呼吸法,平静了心态,几分钟之后,她也开始介绍自己的情况,一边说,眼泪滴答滴答滴湿了脚边的地板。
她家在乡下,父母在县城周围有自己的生意,上面有一个20多岁的哥。自己是父母带他的。小学一年级在本乡上学,二到六年级就开始在县城小学读书了。七年级转到这所私立寄宿学校。七年级一年都没有住校,爸爸和哥哥开车接着上下学。成绩还不错,在二班,是优秀班。
我又问:你能不能回忆一下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
她低头,努力想着。
我把一张纸和一支笔递过去,说:想起来的话,可以写一写,老师一直等着你。
过了三分钟,她开始写。
等写好了,她拿给我看。
纸上写着:
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当时的我,也是极力不愿意上学,因此就比别人晚了一年,尽管如此,每当校车的铃声传入我的耳朵,我的心里还是会有一股难受、压抑。于是,上学前,我总是哭一场。有一次,我坚决不去上学,把书包一扔,便跑了,爸爸追上我,打了我一顿,把我送上校车。到了晚上回到家,爸爸看了看打我的地方,然后,他背对着我和妈妈哭了。
结合她的经历,以及早期记忆的故事,我就在内心大致推测造成她现在问题的原因——
1、小时候由父母陪同长大,在感情的依恋上基本没有问题。(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细节,才能真正确认。)
2、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到县城求学,离开了父母的陪伴,感觉少了父母的关爱,可能会成为她内心对依恋、家庭特别依恋的缺失原因。
3、哥哥比她大七八岁,两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玩伴或故事,从小缺乏同伴的交流,也是现在性格内向的原因。
4、七年级一年没有住校,是自己哭闹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只要哭闹,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5、不住校,希望住在家里,不离开父母,是小学是对父母爱的缺失的补偿。
6、童年记忆中,上幼儿园时,因自己极力不愿意上学,家长就让她晚一年上学,也是形成“只要自己哭闹,就能达到目的”的思维模式。
7、因为上学被打的记忆,也给她潜意识里种下了学校的负面记忆。
8、爸爸因为上学而打她,而哭泣,都给她留下学校、亲子关系的不愉快记忆。
我把自己的想法,以通俗的方式与她交流,W低头听着,偶尔抬头看看我,似乎认同我的理解。
我又问:现在爸爸、哥哥为什么让你住校了?
W说:他们说,太累了。
你认为呢?我追问说。
她想了想说:我也觉得是这样,不过,我还是不想住校。
一节课过去了,因为我要上课了,就与她约定,如果今天老师谈得对你有启发,明天还可以找老师,帮助你度过这个心理难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8355/3821ba22b268d3be.jpg)
二
W又坐在红色沙发上。
进门的时候,我看到她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
我在她一侧的绿色沙发上坐下。
今天有什么情况?我问。
她想了想说:也没什么情况?
没情况,又来找老师了?我笑着说。
她说:还是想回家住。
刚才你们刘老师说,你爸这几天在外地,没办法来接你呀。
嗯。说着,她低下了头。
你觉得现在的状态好吗?我问。
不好。
想不想改变?
她沉默了片刻说:一半想,一半不想。
能不能解释一下?
想,是觉得这种状态自己也觉得不好。不想,……确实也想回家。
我微笑着解释说:昨天,我们不是帮你分析了吗?你初中后不住校,非要回家,是想让小学时离开家上学,因爸爸妈妈没关心你,把他们缺失给你的爱补过来!你觉得补完了吗?
她低头不说话。
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五年时间,是不是要再用五年才能补完全呢?现在你八年级,要补到高二就五年了,高三呢?大学呢?我说。
她似乎笑了一下,好像觉得这也很荒唐。
我转换了一下交流的思路:既然你也说想改变自己,老师觉得,要想改变自己,前提是先了解自己。——你觉得自己了解自己吗?
她撅着嘴,轻轻摇摇头:不了解。
为了了解自己,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说:我们来做个词语联想的游戏,好吗?
她答应了。
我找了本七年级的语文课本,随机找出四个词,让她根据每个词随便联想二十个词来。
她明白后,就开始写。起初写得很书里,好像还在认真思考,写完第二组后,我提示她:不必认真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些词也无所谓好坏,我们只是一个了解自己的游戏而已。
这之后,她写得快了一些。
我接过她写的词语,认真地阅读起来。
词语联想
第一组
鲁迅 文章 教育 抗争 弃医从文 严肃 和蔼 风趣 爱国 思想家 坚持不懈 不怕挫折 知心晚辈 尊重 一字须 平易近人 骨瘦如柴 通缉 武器 好学
第二组
生命 珍惜 珍贵 无价 有限 自杀 去世 关爱 伤害 至高无尚(上) 摧毁 生病 吸毒 脆弱 重生 轮回 天使 恶魔 放弃 源泉 宝贵
第三组
爸爸 家庭 妈妈 和谐 关爱 争吵 叛逆 生活 理解 疑问 照顾 操心 上学 离家出走 紧张 日夜奔波 拒绝 交谈 冷漠 累 纠缠
第四组
关心 生活 自己 学习 父母 家庭 社会 国家 成绩 态度 难办 哭泣 自私 高冷 同学 老师 发展 冷酷无情 任性 偏激 平等
这次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词语所隐含的心理信息。
1、思维比较单纯狭窄。第一组组中,所联想的绝大多数词,都围绕”鲁迅“这一根词展开,几乎没有跳跃性。第三组词,也几乎只围绕家庭展开。
2、思维模式也简单化。这几组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只有接近联想与对比联想,没有其他的联想方式(如相似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连锁联想等),思维单一。
3、自我意识强,视野不开阔。第四组词感觉都是与自我有关,没有很”大“的词语,眼里只有个人,偶尔出现了社会、国家一类词,也只是由家庭一词顺势想到的,然后,马上又回到小我的成绩之类词上。
4、知识面不宽。这里的80个词里,只有不足八个是四字成语,其他均为口语化词语,况且至高无上,写错了。
……
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心理模式后,我问:你认同我们的分析吗?
她没说话,沉默着,我能感觉到她的肯定,至少她与我的探讨中,没有回避,一直在倾听着。
我说:你现在知道了自己不想住校的根本原因了吗?——你想着自己太多了。(其实,每一个任性的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宝贝嘛。)
你住校有什么感受?
害怕。
昨天不是在学校住吗?
我哭了一夜。
别的同学知道吗?
不知道,我躲在被窝里哭的。
你是不是很享受这种感觉?
她不说话了。
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
于是,我讲了一个老和尚用一碗盐分别放在碗里、盆里、缸里、湖里,来品尝咸味的故事。
我问: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她想了想,好像不知道怎么说。
我启发道:你想想,同样是一碗盐,为什么越来越不觉得咸了?是什么在改变呢?
水。
盐,如果象征生活的苦,水,又象征什么呢?
心胸。
嗯,看来你是理解了这个故事。
我来给你个改变的建议吧,多读些书,去了解一下别的故事,这样你就不天天光想着自己的不如意了。我指了指桌上的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不是学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其实,世界上不幸的人还有很多。第二就是换位思考一下,想自己感觉的同时,也想想爸爸、妈妈、哥哥的不容易。第三,就是多交些朋友,你小学住过校,以后还会适应的,没什么可怕的,有问题找老师解决嘛。
她点点头走了。
第二天早,听刘老师说昨天没有闹着回家,感觉咨询有了一定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