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很是苦恼。
目前他正处于创业初期,可市场环境瞬间风云,变幻莫测,虽未亏本,但确实未达到理想预期利润,家人劝其及时止损,以免血本无归。
他冷静的分析目前状况,觉得目前困境还有解决办法,尚未到四面楚歌的地步,可老父亲却爆怒了,斥责他不自量力,脑子进了水,辞了公职跳进这不赚钱的营生里。
说不清是因为目前生活的困境,让人心生嫌 隙,还是原本团结和气不过是粉饰过后的太平,仿佛一双无形的手,将头顶蓝天,粗鲁而残暴的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越来越大,于是风雪雷电瞬间肆虐而至。
父母专制的说,我吃过的盐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你们这些逆子知道些什么。
老婆愤怒的说,我的孩子怎么养我做主,你们那都是过时的错误观念。
原本温馨和谐的家,被刀光剑影般的恶言恶语刺得斑斑驳驳。
他原本以为,在外风风雨雨的打拼,回到家里,他就拥有父母的关心爱护及指正,妻子的善解人意及温柔。
大家似乎在埋怨和计较的这个坑里越陷越深。世界已经足够残酷,家本来是补充能量的地方,却还要被负能量耗掉最后一格血槽。
他想起小时候,他也曾骑在爸爸的肩上,如威风凛凛的将军一样得意,他和妻子也曾甜言蜜语恩恩爱爱,他不明白,为什么人越成长,越焦虑。
都说家是港湾,爱是退路,他的退路在哪里?
在中国这样复杂的大家庭生活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很多人结婚后,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潜意识里,就没有当家作主的概念,习惯性的将自己小家的管理权继续交给父母,而父母也习惯了作为一家之主,居高临下。
我认识一个朋友,结婚后,她发现丈夫对婆婆要比对自己“用心”的多,家里大小事情,他总是先询问婆婆,而婆婆帮他们带了孩子,便一幅劳苦功高的样子,理所当然决定所有事情,这让她感到十分压抑和愤怒。
这是一个角色定位模糊的典型例子,公公和婆婆关系不太好,对婆婆和子女不够关心,没有做好丈夫和父亲,婆婆便把重心移至儿子身上,和儿子形成依赖,当朋友嫁进来以后,有了孩子,儿子既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朋友与丈夫沟通也出现问题,没有作好妻子和母亲这个角色。
然而家庭成员关系的变迁,就意味着家庭结构发生着实质的变化,我们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习惯已久的家庭关系重新定位。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中良好的角色定位,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而是让大家彼此独立,相互理解,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让家变得有条不紊,正常和谐。
自古以来,父母权威的不可挑战是导致角色定位模糊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大家提起童年,都能眉飞色舞的描述起来,仿佛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当我们年幼的时候,玩似乎占了主导地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的父母大多都是专制型,我生养了你,你就应该服从我的意志。
孩子不听话,倔强,打,棍棒底下出孝子嘛,祖宗留下的话不会错的。
学习不好,来,一二三四个辅导班走起。
高考选专业?听我的,父母都是为你好。
找工作,听我的,找对象?父母的眼光不会错的。
我们渐渐在这样干预下失去了自己拿主见的能力。
当然,我从来都不否认这类父母的用心良苦,只是,他们好像从来没有问过我们的需求。
当我们羽冀日渐丰满时,我们需要的是在暴风雪中敖翔,与雷电共舞,才能滋生出无穷的力量和信念,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调整自己的路线,加强自己的战斗力,而不是抱着肥硕的翅膀,虚弱的躲在父母渐渐苍老的怀抱中,看着天空的同伴越来越强,只能发出啧啧的羡慕声。
父母以为给我们指了一条最为便捷最为轻松的道路,实际上却是斩断了锻炼羽冀的机会,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父母帮我们把握平衡指明方向,可是当我们有能力一个人骑行时,父母却担心我们摔跤而不愿松手,哪怕有我们有一点偏离了方向,就成了翅膀长硬了的人。
假如你刚好学业优秀,事业有成,但逢亲友聚会,同学聚餐,你便成了父母口中洋洋得意的谈资。
反之,父母则却是羞愧满面,提也不要提,还要对正在口若悬河炫耀着的家长加以鄙夷。
父母是长辈是老师,却唯独不能是朋友。
反观西方的家庭教育,却不是这样,并不是说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但是在尊重,平等,在爱与独立自主这方面,实在需要我们自省。
尊重永远都是相互的,而不是尊卑有别,老者至高无上,传统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亲子亲蜜关系,已经发生着标志性的时代变化,这种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相处时要积极的寻找新的沟通方法。
在人的一生中,成长不是简简单单的年龄上的增涨,它其实是更为深层的学习,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中说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次童年,我却认为有三次。
第一次是儿时,从零岁到六岁,我们单纯的如一张白纸,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期待有一个五彩斑澜的未来。
第二次童年,是婚后至七年,有了伴侣,继而有孩子,责任与能力便在这个时候,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矛盾与冲突也日益突出,我们整日行色勿勿的忙碌着,却越活越焦虑,于是,一部分有自省能力的年轻父母,开始扪心自问,为什么孩子好像在重复我们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到底怎么了,并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教育话题,我们以孩子的角度,再过一次童年。
第三次童年,是孩子成家立业。
当儿女组建小家庭后,必然会与父母有所疏离,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身体的衰老和儿女的远去,让父母徒生不安感。
群里有位群友,她说她每日阅读写作就是为将来不当“恶婆婆”,真心为她点赞,她是位活得通透的妙人儿,人都是自私的,都希望对方作出改变来迁就自己,而不愿改变自己,恶不恶且两说,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和谐,愿意有改变的念头,就足已让人敬佩。
人这一辈子,究竟要经历多少世事,才能达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境界,境界向来不以年龄为论断,所以我们会发现往往现实中,三十不一定而立,四十不一定不惑,五十而不一定知天命。
豁达的一生,应该是由一次次的不断重生逐步达到。
而不是,当我们的能力不足以抵抗这些艰难的世事,明明早已胡须拉喳,明明胸前丰硕沉甸,却只能亏心的喊出:我还是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