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名医是由众多疑难杂症病人用生命的代价锤炼出来的,健康的人群是成就不了名医的;但是,在教育领域,许多所谓的“名师”,似乎是由优秀的学生群体成就的。这好像有点违背常理。
如某市一重点高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仅将本市优秀生源招到学校培养,还吸引了周边市区的优秀学生。
因为每年都有几名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社会上都认为这所学校是“名校”,这所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名师”,教师也觉得自己很厉害。
到了21世纪初,学校开始走下坡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少了,这所学校对外的解释是学生素质下降了。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考砸了,是学生素质差,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怎么看,都有揽功诿过的成分在里面。
我还遇到过这样一位重点高中的数学“名师”。这位老师因为某种原因调到职业高中来教书,学校领导特别器重他,毕竟是重点高中的“名师”,就安排他担任成绩最好的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因为要参加省对口升学考试,学生也对这位“名师”充满了期待。可是,一周后学生开始普遍反映“听不懂”。
教务处主任带领几个数学老师去听课。他们发现,这位老师尽管讲得很投入,但难度远高于职高教材的要求。于是,课后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这位“名师”。“名师”也表示会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月,他就被学生“赶下”了讲台。
这位老师很委屈:我给普通高中的学生上课,他们都很欢迎,反倒让你们这些不咋样的学生给轰出来了……没办法,他只好到另一所普通高中教数学去了。
另一种现象,更加重了我对“名师”的思考。
有几位在职业高中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到普通高中去教学,一般一年半载之后都成了挑大梁的“名师”。我曾问过他们,到普高后压力大不大?他们说,只要能教得了职高学生,基本就教得了普高生,因为普高生大多数是积极学习、很会学习的人。
这类“名师”,与其说是他们成就了学生,倒不如说是学生“成就”了他们。
这是不是说名师就不重要了呢?不是。我认为,不仅重要,而且非常重要。关键是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名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后进生转化方面,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爬到100米高度的,绝不能让他停在99米的高度,这也是对“人才高质量成长”的最佳诠释。
根据教师在教学上的表现,我将教师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成就学生,成长自己;第二类是成长学生,成就自己;第三类是折磨学生,痛苦自己。
大多数教师属于第二类,包括前面提到的“名师”,第一类是少数,第三类则是极少数。
第一类教师是根据学生的客观需要因学施教,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进程,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最高境界,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成就”学生。
第二类教师是根据自己完成“教”的需要因教施教,关注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进度,与因材施教是背道而驰的,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塑造”学生。
第三类教师仅仅是把教育工作当成了谋生的饭碗,这类教师考虑的是收入与付出的性价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付出最小的努力。既不研究教材,也不研究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