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且品香茗教育
“专注”的孩子学得深

“专注”的孩子学得深

作者: 且品香茗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14:19 被阅读31次

         “专注”的孩子学得深

     ——从“花草园”到“使觉堂”系列教育随笔之二

             近两年,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高频率词汇——“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章也越来越多。“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对于大多数一线老师来说,更关注的是如何抓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撑点。我认为,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首先就是“思考”和“专注”。

           我先从我曾经的一次教学经历说起:

           中学语文教材(上海H版)上,课文《扁鹊见蔡桓公》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注释中特意列出了“熨”的注音,读wèi,但未说明读此音的原因。教学参考资料中也未有任何说明。而且,偏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熨”无wèi之读音。查《古今字字典》,亦无此读音。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放大了这个问题的“契机”。我趁势发动学生讨论,要彻底明白“熨”的读音的奇怪之处,否则,教材有错,亦未可知。随后,这一篇课文讲解行将结束时,对蔡桓公这个人物的认识,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而对扁鹊这个人物的评价,却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我让同学们也把他们的观点和议论写进随笔本。

           吴同学找到了关于“熨”的读音的详细答案,认真解决了教材遗留的问题。她在一篇随笔里写道:

           我翻开字典,首先是《现代汉语词典》,第1418页的“熨”的读音为“Yù”,可组成“熨贴”,解释为:1、(用字,用词)贴切;妥贴。2、心里平静,这一番坦率诚恳的谈话,说得他心里十分~。3<方>(事情)完全办妥。第1434页的“熨”读音为“Yùn”,可组成词语“熨斗”,形状象斗,中间烧木炭,用来熨平衣物的金属器具。用电发热的叫电熨斗。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找到“wèi”这个读音。

           于是,我又翻开了第二本查阅工具,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版本比较老,我用部首查字法找到了“熨”所在的位置,在第1851页(上册),看见“熨”的解释:[甲]乌贵切,音慰,未韵。从上按下也。参阅毒熨条。[乙]于屈切,音郁,物韵,火展帛也,见广韵,参阅熨斗条。[熨贴]与《现代汉语词词典》中基本相同。但是我注意到“参阅毒熨条”这一在[甲]的解释中的词语。于是又用部首查字法在第1612页查找到了“毒”这个字,在众多关于“毒”的词语中,一眼就看见“毒熨”这个词语,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史记扁鹊传注[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贴也。

           我十分的兴奋,我在经过两本词典的查阅后,终于找到了“wèi”的读音,这个晚上可以说是我有史以来最兴奋的时候。的确,我喜欢学习,晚上这一个小时的查阅使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给我带来的成功感,也创造了成功的记录。   

           而后,我再查阅并核对了我另一本(第三本)工具书,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词典》,在第520页上再一次找到了与课文完全相同的解释:用药物热敷。例疾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我再一次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证实了熨有三种读音:熨(Yùn),熨斗;熨(Yù),熨贴;熨(wèi),毒熨。”

           另外一位顾同学在随笔里,代表性地写出了少数同学反对大多数同学观点的理由。他们认为:“扁鹊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当他说蔡桓公有病时,并未说清其中缘由,也未说如何治疗;当病入膏肓时,他才说出当初可以如何如治疗;最后,他还逃之夭夭了。如此看来,他怎能算是负责的医生呢?而且,扁鹊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跟人一见面,就说人有病,不治将恐深。谁能受的了?难怪蔡桓公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了。”

           这两位学生都体现了难得的探究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但又有某种截然不同的区别存在。吴同学能对一个字音问题也不放过,详加考证。这种专注精神和思考习惯,在当今学风普遍淡薄浮躁的年代,尤其难能可贵,何况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我在她的文章批语中写上了鼓励的话,祝贺她的第一篇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学术价值的小论文的写作。吴同学对扁鹊的评价,没有提出质疑。理所当然地认为,扁鹊是个好医生。她对医生的要求不高。

            顾同学,善于阅读书报和剪辑信息,特别关心时事。他的随笔,常有新意,但这次更表现出一部分现代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的微妙。从中强烈地透露出一个消息:善意的批评也越来越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他们把医生当成治病救人的天使,做什么都应尽善尽美,忠言亦能不逆耳,良药亦能不苦口。从另一方面,可看出他们对实施救助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如今信息时代的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质疑探究意识的养成,更带给他们整理信息的强烈动力,更有助于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述两位同学的实例,给我们提出了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问题”,是我们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侧重“比较”,是我们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我们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尝试。

            我们的教育在逐步回归“常识”,回到“以学生为本”,聚焦到“学”字上来。我们的着眼点就应该在五个“学”字上下功夫,一是“学情”,学生情况,情感倾向,习惯基础;二是“学材”,教育资源,课程框架,学习内容;三是“学法”,技巧方法,实践平台,学习模式;四是“学分”,学习评价,激励措施,展示舞台;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增进最终的核心“学力”也即学习素养与能力的核心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创设展现“学情”、“学材”、“学法”和“学分”的各种平台渠道与日常氛围。

            我们的分数曾经多半是老师的“体力和嗓门”与学生的作业操练反复叠加的结果,未来的分数,背后应该是更多的学习意愿和情感的自然结果。上海的学业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也已出台,今后评价一所学校也许不再看唯一的统考分数高低,而是看入学时与毕业时的排名差距变化值,看各所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幸福指数。

            今年的世界诺贝尔奖又陆续公布,让人惊讶的不断集中获奖的“日本现象”,不禁又让我们年年陷入沉思。正如日本著名的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与我国充斥荧屏的各种“秀”节目的不同,日本的基础教育也非常与众不同,特别重视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对某一问题的持续钻研。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通识教育主张让学生什么事物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物知道得更多一点。我们的课程也应该照应着这种主张,努力满足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成长需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动力,将富有童趣、理趣、雅趣的教育内容渗透在课程中,实施序列化的课程实践活动。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最终都会有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特长,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有一种人人都是“小专家”的自信。从他们知道得最多的某一项事物的专注开始,点燃他们的思考热情,养成持续探索的习惯,从学会专注一件事,到专注更多的事,以至持续抱有一颗学习的“好奇心”,逐步变得有一双“慧眼”,有一双“巧手”,从一直想做某一方面的“专家”,直到以后真的做成了某方面的“专家”。

           人最可贵的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有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才会跟来。

           从“思考”和“专注”起步,习得学法,提升“学力”,这是教育本来的自然过程,也是我们学校“使觉”课程实践的共同愿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注”的孩子学得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bm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