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地理.人文人物春秋人物
张昌绍:影星陈冲曾极力寻找和了解的人

张昌绍:影星陈冲曾极力寻找和了解的人

作者: 林海青蛙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7:28 被阅读36次

张昌绍是何许人也?著名美籍华裔演员、导演陈冲为何要极力地去寻找和了解他呢?张昌绍不是别人,他正是陈冲的外公,但陈冲对自己外公的一生却是陌生的,祖孙二人虽然有过短暂的几年交集,但是外公留给陈冲的印象却是模糊的,因此,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的陈冲,逐渐萌生了要去寻找和了解自己的外公——张昌绍。

张昌绍

陈冲,1961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医学世家,1980年因与刘晓庆、唐国强等人共同出演电影《小花》,而荣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也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之后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张昌绍(1906—1967)江苏嘉定人,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镇一个教师之家,其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他在读完小学之后,并没有如愿升入中学继续读书。

1920年,张昌绍因家庭贫穷等原因辍学了,14岁的张昌绍离开家乡嘉定,进入苏州私立树德医院当了一名学徒工,正是在这所医院里的经历,让张昌绍萌生了学医的梦想,为此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

1924年,张昌绍考入江苏省立第四中学,这所江南文化名校位于江苏太仓,前身为“太仓州属中学堂”,创建于1907年,1913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四中学”。

张昌绍在校期间极为活跃,曾经发表一些《手淫之预防法》等医学科普类文章,他还是学校“雄辩会”的主要辩手,并积极参加一些爱国学生运动。

1928年,张昌绍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当时这所医学院不在南京,而是设在上海,由耶鲁大学医学博士颜福庆出任第一任院长,学制为7年,前2年为预科,由校本部理学院代为培养,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为5年,张昌绍在南京读完预科之后,又到上海吴淞医学院本部就读医学专业。

青年时期张昌绍

1932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被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正式脱离国立中央大学建制,成为一所独立且现代化的国立医学院,也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国立医学院,继续由颜福庆出任院长。

1934年7月,张昌绍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因学业成绩优异,被留校担任教务长兼药理科主任朱恒璧教授的助教,从事药理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朱恒璧教授是中国最早从事药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曾是颜福庆从事医学教育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1937年初,张昌绍与赵承嘏、朱恒璧合作,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蚯蚓中之舒展支气管成分》,赵承嘏教授当时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所长,曾留学英国和瑞士,是中国获得欧美化学博士第一人,也是中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昌绍能与当时中国顶级药学大师合作,实在是一种荣幸,同时也表明了张昌绍的优秀,不久张昌绍又与朱恒璧、张鸿德合作发表了《“‘黄连素降压作用之翻转’之机构”》的研究论文。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张昌绍考取了留英公费生,入伦敦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神经药理学大师盖达(Joho H Gaddum)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肾上腺能神经药理的研究。

张昌绍在英国留学时留影

张昌绍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6篇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其中一篇是与导师盖达教授合作发表,这些学术论文都与肾上腺素能传递有关,当时国际医学界尚不清楚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的化学递质是什么?

直到40年代中期,瑞典科学家UIf von Euler教授才搞清楚肾上腺机能,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Euler教授与张昌绍导师盖达教授都曾师从英国著名科学家Henry Dale从事科学研究,并有过很好的合作,Dale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张昌绍当时的研究课题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他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科学研究,于1940 年获得了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其学业成绩优异且科研成果丰硕,还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协会会员。

张昌绍在牛津大学划船

拿到博士文凭之后,张昌绍又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和进修,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都是全美顶级医学院,能在这两所医学院任意一所医学院学习,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张昌绍谢绝美方的热情挽留,怀着急切的报国愿望,毅然回到艰苦抗战中的祖国,辗转来到战时首都重庆,被母校国立上海医学院聘为药理学系副教授,并兼任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上海沦陷前,国立上海医学院曾迁至云南昆明白龙潭继续办学,后来又迁往重庆歌乐山办学。

由于日本的军事封锁,西南大后方缺医少药,导致细菌性传染病流行而无法有效控制,在此危机时刻,张昌绍不惜中断了关于肾上腺能神经传递的理论研究,开始夜以继日地研究抗细菌药物,相继撰写了《磺胺类化学治疗学》和《青霉素化学治疗学》等科普性文章,及时介绍世界医学界关于磺胺类和抗生素两大发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

与此同时,张昌绍还与同仁一起利用简陋设备,开展磺胺类临床药理研究和中草药抗疟作用的研究,并组织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为西南大后方流行病防止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

尽管重庆是战时首都,但各种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张昌绍一家住的是竹片糊泥巴的房子,水电煤卫全无,生活用水是需要从山下小溪挑到山上,晚上点的是电石(乙炔)灯,当时所有科研人员都如张昌绍一样,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和写作。

1946年,国立上海医学院从重庆迁回上海原址复校,张昌绍一家也随学校迁至上海,并被分配住进了颜福庆事先主持新建的花园式小楼里,地址位于平江路17弄10号,这里自来水、电灯等一应俱全,生活与重庆时相比,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此时国共内战已经爆发,但张昌绍的科学研究却并没有终止,他于1946年和1948年,曾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是中药研究抗疟方面颇有分量的论文,对后来“青蒿素”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这也再次证明,许多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当年8月,国立上海医学院被上海军管会接管,并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颜福庆被任命为副主任委员,主要参与组织学校的教学工作,1951年上海医学院改组,年近古稀之年的颜福庆被任命为副院长。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上海医学院被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

张昌绍出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当时上海市政府也十分器重张昌绍教授的学术声望,给予了一定的政治荣誉,让他出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任命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新药组组长、全国血吸虫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等社会兼职。

五十年代,张昌绍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主持制定了《药理学教学大纲》,并主编了药理学统编教材——《药理学》,不但成为医学院校药理学系的主要教材,而且也是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张昌绍所著的《中药的现代研究》,对以现代科学整理中药及中西医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他曾策划出版一部大型药理学参考书,但遗憾的是,只完成了第一卷《药理学总论》。

五十年代,张昌绍曾两次出国访问,一次出访捷克斯洛伐克,一次出访苏联,那个时代能够代表国家出国访问,都是某领域里的“翘楚”,也是一种极高的政治荣誉。

1956年3月,国务院在评定教授级别时,张昌绍被评为一级教授,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有16人被评为一级教授,由此可见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的实力,而张昌绍当年的老师朱恒璧解放后任职于浙江医学院,仅评为二级教授。

全家福

张昌绍曾多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药理学培训班,为全国各医学院校培养药理学师资力量,他还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也是《中华医学杂志》、《生理学报》、《药学学报》的编委,共发表100余篇论文,其研究领域尤以植物神经系统药理和化学治疗最为突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曾留学欧美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狂热的革命激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他们不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被归类为“臭老九”,打入人类之另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讨伐和批判的对象,甚至有相当多的人被迫害致死,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是一段被遮蔽的历史。

海归张昌绍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这位著名的药理学家因不堪忍受凌辱,于是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结束了自己刚过花甲之年的生命,将生命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一个阴冷的冬天里,并将1967年12月20日这普通的一天,也永远地留给了家人。

张昌绍在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留下了他最后的遗言:“不实事求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有口难辩,实在受不了。死轻与鸿毛,但是活着也轻于鸿毛;那么宁愿轻于鸿毛的死,不愿轻于鸿毛的生……”

张昌绍去世时,外孙女陈冲刚满6岁,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陈冲的母亲张安中只是告诉她外公“走了”,她不可能将外公之死的任何细节讲给她听,家里有一个“死有余辜的反革命”,所有家人都要与张昌绍划清界限,否则无法在当时的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张昌绍的“长痛不如短痛”的人生选择,却将痛苦遗留给了家人。

1975年,尚在读初中的陈冲被电影《井冈山》剧组选中,饰演一个红军小战士,尽管这部电影未能拍摄完成,但陈冲却从此走上演艺之路,并以主演电影《小花》,而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后来又以独立执导严歌苓的《天浴》而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青年时期的陈冲

一个偶然的机遇,外公张昌绍的名字,才走进来去匆匆的陈冲视野中,陈冲对外公的了解竟然来自“百度”而非家人,这更加激起她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才有了陈冲想极力寻找和了解外公张昌绍的人生轨迹,并借助其明星的影响力,开始了探索外公张昌绍人生之旅。

实际上陈冲的爷爷也是一个“海归”,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牛,但在文革时期却是历史污点,“臭老九”毕竟是低人一等的。

陈冲的寻根之旅,让她对外公、爷爷等人的认识有了立体的影像,他们不再是苍老的背影,而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海归知识分子,他们的名字是应该与钱伟长、葛庭燧、何泽慧等人连在一起的,他们都曾是撑起国家和民族脊梁的栋梁之才。

尽管往事如烟,但我们却不能忘却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昌绍:影星陈冲曾极力寻找和了解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bw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