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5:35 被阅读3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陈佳慧     李士金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研究”[2]表明,任何研究领域都需要善意的学术批评。袁编云:“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3]幸还是不幸是相对的,祸福相依,要辩证地加以认识。苏轼被“贬至海南”既然是他人生的挫折,也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能一概说“并不是苏轼的不幸”,亦不能一概说“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战胜困难,走出“逆境”,生于忧患,体现的是人生的辩证法。袁编云: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苏轼所云“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决不单单指“文章的艺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的艺术性岂能离开思想内容?袁编对“儒家之道”并不理解。以为“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4]。殊不知儒家所说的“道”正是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性”,无情义、无计度。袁编云:“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5]苏轼不可能单单从“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雄放气势”“丰富联想”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所谓“艺术营养”。袁编云:“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6] 苏轼的《贾谊论》批评“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认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并非“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什么才是合“义理”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会有不同观点,就上文所云,苏轼之见却不能断言其不合义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列为人生第一境界。这句话的本意为“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但在《人间词话》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而在我心里李士金老师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完全符合这第一境界。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们的热情和真挚。本学期的古代文学课一般都是在早上一二节课,老师并没有晚来一分钟反而会提前半个小时在教室等待着我们。记忆里最深的一次,是李老师跑错了教学楼。那天是星期五,外面还稀稀拉拉的下着小雨,空气中满是大雾。我们的课安排在崇文楼上,但是李老师记成了在弘文楼上课。我们在教室中焦急地等待着李老师;有的人不时的望望门外;有的人自己看着课本。李老师终于急忙忙的来到了教室。当他推开教室门时,我发现老师的裤角已被泥水弄脏,他的头上、鬓角上留着汗水和雨水,连胡子两边也让雨水打湿了些。看着健步如飞进入教室的李老师,我的心里仿佛被深深的打动。他还是及时赶到了教室,主持我们的探究性课堂学习活动。正是因为李老师有着这种认真的精神和对学生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才让我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升了极大的兴趣,乃至于让我们对古代人民的生活提升了极大的好奇心。李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工作都有着执着的追求。还记得在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李老师告诉每个人都要写一份考后反思,检查一下自己的不足。我正是因为这次反思才发现自己身上缺少了一份像李老师那样认真负责的态度,才导致古诗词没有背熟背透的情况出现。也明白自己在古代文学方面是那么的薄弱,尤其是自己的马虎和不认真让自己失分很多,所以我的成绩并不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再次,老师有着明确人生目标与方向。从课堂上老师的点评和即兴演讲,我们感受到他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社会理想,为了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他常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在大三时期曾经迷茫过,不知自己每天读书写字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为了什么,那种每天醒来的不真实感堵在我的心口。然而那天老师在课上说了自己的平生志向和追求,很是让我感动。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依旧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坚守自己的理想,而现在的我无论学习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比那个时候的老师幸福得多的多,但是我却整天迷茫,不知所措,真是有些惭愧。也正是那次倾听了老师关于追求人类社会和平幸福理想的即兴演讲,我也才明白所谓的“理想”“抱负”坚持下来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当今多少高智商人才和大学生每天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消磨了棱角,失去了当年的朝气和个性啊!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努力、勤勉,正是因为心中怀有爱国的情怀、无畏的精神,才让老师一直前进!这或许就是老师常说的“仁智勇”的人格境界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词句是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列为人生第二境界。这句话本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但是我们在《人间词话》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完全彰显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李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对我们学生所做出的奉献。老师从2013年到2017年所指导的毕业论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33篇毕业论文已经全部公开发表。这些论文考察探讨研究中国学术生态细节,给后世留下的是令人沉重的思考,是可以作为信史的研究资料。其中26篇论文考察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12年学界公开发表的朱熹文学思想研究论文,以个案研究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学术生态危机情况。另外七篇研究空空道人点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时代意义和思想意蕴。我想,若是没有渊博的学识,老师要把我们这些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大学生激发起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把课堂作为学术研究讨论和训练十大能力的战场也是不可能的。在李老师课堂上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自由”!思想的自由和思维的自由!李老师的课堂改变了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应付考试的刻板模式,而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自由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老师为了让我们理解他的教学改革实践,把《牡丹亭》中杜丽娘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数百年前的小姑娘都说“依注教书,学生自会”!难道现代大学生还甘心情愿作听课的机器么?众所周知,在以往接触的古代文学中一般都是古诗词背诵,字词句的注释背诵,经历了高考熔炉般的考验,我们仅存的一点热情也消耗殆尽了。老师为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下了很大功夫。老师让我们自由选题、自由选时,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再主动讲课。这样主动权在我们,我们也就多了一份选择权。从此,我的心里多了一份使命感,因为不想辜负老师的期望和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我每天下课都会去图书馆查找有关北宋苏轼、柳永、南宋文天祥这三位比较感兴趣的伟大诗人的资料,并从中进行选择。终于我选择了爱国诗人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这首诗在文天祥众多诗篇里并不是佼佼者,但吸引我的有三点:第一,文天祥的端午会是什么样?与以往诗人描写端午的情感是否一致?第二,文天祥笔下《端午即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使得文天祥发出如此感想?最后,最触动我灵魂的便是那句“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我喜欢文天祥身上对国家的爱和他身上大英雄的光芒。我认为这种爱国或是爱家都是历久弥新的,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应传承下去的优秀精神。所以带着好奇与疑问我选择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我经过2个星期的准备,终于要带着自己的成果和大家见面,准备登台讲课。还记得那天是星期四,我是上午第四节课第一个上台讲课的,由于上节课的同学讲的都非常好,我有一些不自信与胆怯。我担心自己所讲的内容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也登上了讲台,在事先准备好的轻音乐下,我慢慢的放松了心情。我主要分了三个大板块,首先讲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重点解读“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诗体现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其次,我将文天祥所写的《端午即事》和张耒的《和端午》进行了比较。《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并且“忠魂一去讵能还”充满无限的悲哀与无奈。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放光芒!最后,我表达了自己对本诗的看法。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必须居安思危,而不可居危思安。在遥远的伊拉克等地区依旧是炮声隆隆啊!我们应该把文天祥这种爱国思想继续发扬光大,把离骚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作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在课上讲“三湘隔辽海”时表述有不妥,在课上我所讲的“辽海”是一个地方,但老师给予了指正,“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让我知道了自己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通过李老师给予我的掌声和鼓励也让我品尝到了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所获得知识的甘甜。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特别关注一些不习惯互动的同学。比如梅素慧同学讲苏轼和黄庭坚,第一次照本宣科,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第二次她便作了充分的准备,内容详略得当,效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象。李老师非常激动地表扬了她重大进步。杜鹃同学讲“一祖三宗”,老师表扬她认真与努力,展现了严谨而生动的自我形象。张雨纯同学讲课面面俱到,时间太长,老师及时引导,为的是取得全班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孙李雪同学讲《暮日游荷池上》这首诗,将热与冷对比,给予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并且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如细草摇头报风来,荷花“深藏”荷叶底。这都赋予了荷花和细草鲜活生动的形象,富有动态美,使整首诗富有情趣。通过孙李雪同学展示的精彩内容,我明白了“诚斋体”诗歌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幽默诙谐,富有童趣并且语言平易浅近,诗体清新活泼。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我不仅体会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乐趣,更加使我明白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在李士金老师课堂上思想的自由飞扬与碰撞最富有真理的启示。在课堂中,同学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或是想法,这能让我们立刻发掘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老师批评教科书中总是将古代社会男女青年爱情的悲剧归结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打破了我原有那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认知,以前认为爱情悲剧的产生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玉,归根结底是因为封建礼教的约束才使他们的爱情没有美好的结果的,从不曾想过遗传生命结构问题的存在。从老师具体的分析古代作家作品,我深刻明白了老师以前说的“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所蕴含的真理性。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的核心是把人作为人看待,而现实生活中往往人欺人,人吃人。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帝王的心理需要,显然极端残忍,这种残忍的根源在于帝王作为独裁者的权力使他在心理需要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小说家似乎是赞美、惋惜的口吻:“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这诚然是重信,而重信的结果却又是“画工皆弃市”。则这种重信十分令人可惧,倒不如不重信留昭君而免开杀戒了。但是那时的政治体制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杀人在帝王是小事一桩。小说家给我们描绘的客观画面却告诉我们心理需要的异化是十分可怕的,也是十分野蛮的。心理需要的进化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的,但其准则则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和平和安康。人世间的残忍心理给人间带来了不安全的恐慌的气氛。心理需要的平衡是很难达成的。在不平衡心理状态中人的努力寻求可靠的安全之港,却又是奔向了鬼神志怪之途。[7]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郁燕敏,李士金.中国学术生态细节研究——以2005年公开发表朱熹文学研究论文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11)中:70-71.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6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7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7页。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6-57页。

[7]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相关文章

  •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陈佳慧 李士金 学术批评引入课...

  • 夏天的古诗40:《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 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 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 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

  • 诗词卡(0605)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

  • 道一声端午安康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

  • 【跟我一起学诗词】——端午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

  • 诗词中的端午节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

  • 五月五日五,借我一点爱

    五月五日五,赠我一只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昨天早上吃...

  • 钢笔写《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 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 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 鬓发日已故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已改鬓发长

    终于盼来了回家的日子!记得跟着父母离开老家的时候我还是 个穿开裆裤的丫头片子 ,现在回来已是个婷婷玉立 大姑娘了...

  • 双林腊月三十歸桑梓

    几载离家春节回,鄉音已改鬓发衰。族人相见不曾识,近问他叔你是谁?吾忙自介把名提,轻弹尘肩呼想起。物是人非景已迁。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v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