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
“竹林七贤”的网红成长史

“竹林七贤”的网红成长史

作者: 运动绅士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18:57 被阅读82次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作为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长达三个世纪的大分裂时代,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说到南北朝,就不能不说“魏晋风度”,而“竹林七贤”又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在当时绝不亚于今天的网红,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潮。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一下“魏晋风度”和“竹林七贤”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感觉魏晋南北朝有一点另类,这主要就体现在社会精英身上。其他朝代的知识分子给人的感觉都是严肃、庄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同时追求学而优则仕。但是在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在当时看来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同时生活作风上也比较放纵,在个人追求上,他们不求当官,而是以归隐田园、逃避官场为追求。而当时的人还很崇拜他们的这种范。

            比如当时的“网红”,竹林七贤整天也不干什么正事,就是喝酒、吟诗作赋、玩音乐,有的还喜欢裸奔。就这么一帮“非主流”,放在其他时代肯定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在魏晋时代,他们却被看做贤人。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为什么这么特别呢?

            自汉末以来,对人才的任用和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在东汉,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主要依据是品德,但是到了汉末,各地军阀混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品德就没有才能那么重要了。曹操作为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者就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才能要怎样体现呢,当时的普遍观点认为要通过言谈和文章来体现,所以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一项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清谈”,可以理解为用高谈阔论来展现你的才学。

            这个词可能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务虚,但是刚开始曹操选人时还是很看重人的军事等方面的才能的,但是他的儿子曹丕,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更看重人的文学才能,所以后来“清谈”就越来越脱离实际,流于炫技。但是即便是在曹操的时代,每个人也不是都有机会跑到曹操面前去高谈阔论一番,他们“清谈”的对象更多的是朝廷派到地方的官员,叫“中正”,一个人是什么级别的人才就由中正依据该人地方上的评价来认定。这种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从三国到隋唐设立科举制度期间做主要的选人用人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最后的结果要在很大程度上参照此人在家乡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的话,一些地方上的大家族自然就会占到便宜,这样就阻碍了小门小户的上升通道。这样社会上层就更加的固话,逐渐形成了社会上的“高门”,个人奋斗变得没有拼爹有用了。至此,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许多人就去当隐士了,而他们的才华和行事风格又反过来影响了一些高门子弟,大家纷纷效仿他们,玩清谈,玩隐逸,他们觉得只有具备这些特点才是真正的贵族,要不然再有钱也就是个土豪。由于家境优越,这些高门子弟往往能玩出更高的水准。

            书中这样写到:“隐逸派的标志性人物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向秀、刘伶、山涛、阮咸和王戎。前两位是杰出的诗人,其余的人名声稍逊。这些人在生活中并没有交集,但是在死后不久,这些人很快就成了神秘的诗歌圈子的先驱,并成为不墨守成规、从社会中引退的象征人物。他们被描绘成生活在城市局限之外、生活在传统道德之外,致力于友情、诗歌、音乐、饮酒与服药的一群人,并成为精英退隐的榜样,不仅被精英家族效仿,甚至被皇家子嗣所效仿。”

            综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摆脱了实用主义和入世原则的限制,致力于追求哲学和美学。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还很讲究生活,聚会、饮酒、集体远足,正是这种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构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竹林七贤”的网红成长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w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