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19日-5月21日,继续每周一本书。
人到中年的阅读,有了松紧变化,多样起来,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往往就只一种速度贯穿到底,有些书看看就好,如踏花归去,但有些书,却一字一句不舍得放过,不舍得快,如促膝长谈,那种你提着心不知道拿它如何是好的油然孤寂之感,最让你又时时听见时间的汩汩流水声音,骇怕东方既白,生途悠悠。
如果可能,无论你目前是什么年纪,什么状态,请让你的阅读独立于你日常线性生活之外,远离斤斤计较和任何一种竞争,做个豁达的读书人,而非高傲、局促、神经质的家伙,或志在必得的竞技选手。
心理学,是兴趣,是尝试,是探寻,是练习。一切都有缘起,开始就要坚持。
1、《控制焦虑》

2、《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上)》

4、《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下)》

5、《这才是心理学》
灯下画一张思维导图,是与自己的相处,未必需要每天都成就满满,却还是需要有一段沉静的时光。

6.《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上)》

7.《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下)》

8.《如何阅读拉康》

9.《社会心理学(上)》

10.《社会心理学(下)》

11.《欲望的演化(上)》

12. 《欲望的演化(下)》

13. 《机器人叛乱》


熊猫书院院长在毕业赠言中说得好:阅读是一项有着悠久传统的认知获取方式,如今载体虽然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依然是两种:一是沉浸式阅读,二是批评式阅读。沉浸式阅读要求阅读者把阅读的过程当做一场恋爱,主动地将精神、情感甚至体力全部投入,在自己内心把书中的描述的世界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创造。批评式阅读需要阅读者剥除文本的诸多修辞,祛除文辞的魅力,使书中思想观念的本质得以显露,用批判的心态去审视它们,像工程师一样把它们大卸八块以观察内部运转。简而言之,一个好的阅读过程需要既亲近文本,又疏离它们。
的确,我们往往因为实用和功利,忘却了阅读的最本真天然的诉求,即放下“有用”的阅读心,与作者一起,玩一场思维的游戏,在自由美好的世界,一道愉快呼吸。正所谓——入世自如,出世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