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赖辉东《论语史鉴》9.18孔子在骂谁“好色不好德”?

赖辉东《论语史鉴》9.18孔子在骂谁“好色不好德”?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11:25 被阅读0次

    第18章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见: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见字,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上部用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目”)来表示平视前方。“见”的本义就是眼睛向前平视。如《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见”用作名词时表示看法,见解。如《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见”又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显得出的意思,还有会见、见面的意思。如《左传》:“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呈现的意思本由“见”表示,后改用“现”字。“见”在古汉语中也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见外”,“见教”等。

    好:从女从子,原意指女子貌美。如《史记》:“是女子不好。”意为这个女子长得不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后延伸出“友好”、“美好”、“赞许”等意。读第四声时,表示喜好、爱好等意。

    色:原意指脸色,会意字,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这里的“色”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情欲、美景、美居、美食等。色在佛教用语中表示一切有形的物质,“色即是空”意思就是“一切都是虚空的。”

      有一种博彩工具叫色子,这时的“色”读成shai,第三声。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没见到过如好色一样好德之人,教化民众的路还好长啊。”

        《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南宋时期有个爱国志士、武状元名叫华岳,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好德未闻如好色,知人安得似知音。”表达了他对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该诗引用了孔子说的“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

        儒家认为人都是好色的,这是人的天性,如《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为人最大的欲望除了饮食,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

        《孟子》也有记载:有一次墨子的学生告子和孟子进行辩论,告子提到了“食色,性也。”意为食欲和色欲是人人都有的天性。孟子对此未作争辩,可见他是同意这一点的。

        好色,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动物性”,为了迎合动物的这个特性,所有的花都用最美的姿态绽放出来,蜜蜂、蝴蝶等动物才愿意去采花,花粉才得以传播,植物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人也一样,每个女人都爱美,男人都喜欢美女。不过,人是高等动物,人必须有“礼”来约束自己的欲望,不然人和禽兽无异。《诗经》有云:“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这个意思。

        德,是后天培养的,培养“德”的过程就是克制自己欲望的过程。每个人都喜欢有德之人,比如《诗经》有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意为:“上天生养万民,有着形体也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孔子曾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意为:“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懂得什么是‘道’”。但是,如好色一样好德的人却非常少,所以孔子发出这个感慨。

        对于本章内容的理解,史学家钱穆的解释沿袭了朱子的讲法:“好色出于诚,人之好德,每不如好色之诚也”。明代的张居正注:“人若能以好色之心好德,则如《大学》所谓自慊而无自欺。推之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何难哉?孔子此言,其勉人之意深矣。”

        那么,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史记》记载:有一次,卫灵公带上夫人南子、孔子、宦官雍渠等人一起出宫,卫灵公和南子、雍渠乘同一辆车,而孔子乘的是次乘,这时,孔子发出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千多年来,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在骂卫灵公好色不好德,这样理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

    1,这个场合没法体现卫灵公好色,他和夫人同乘一辆车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何体现他的好色?

    2,有人说孔子觉得连宦官都可以和卫灵公同车,他自己却只能坐次乘,他被冷落了,他感觉羞愧,其实,那个时候的车是马车,一辆车一般就坐两个人,那个宦官是车夫罢了,孔子坐次乘是符合礼仪的,孔子没有被冷落。

        孔子感慨的是民众!南子是个绝色美人,又是个女政治家,她在卫国的声望很高,她代表的是“色”。孔子本人在当时也是个名人,被称为“天纵之才”,“圣人”,他代表的是“德”。

        当他们一起出行时,民众围观的对象却是“南子”,估计,警卫队想拦都拦不住。孔子却被晾在一边,所以孔子感慨,民众的素质有待提高啊。

        孔子认为,人要像好色一样好德,他的得意弟子子夏也说过:“贤贤易色。”意思就是娶妻首先要考虑贤惠,然后再看美色。

                    有德无色的嫫母

        唐代有个叫钟馗的人,学识渊博,武功高强,但是长相丑陋,考中进士后,殿试时,唐玄宗嫌弃他的长相,他羞愧难当,当场撞死在宫殿里。

        有一次,唐玄宗久病不愈,非常着急。晚上,他梦见有很多小鬼在缠着他,他愤怒地斥责小鬼们,这时一个大鬼突然出现,抓住小鬼一口就把他们吞进了肚子,唐玄宗赶忙问大鬼是谁,大鬼说他就是终南山进士钟馗。

        第二天,唐玄宗果然病愈了,高兴之余,他让画家吴道子把梦中的钟馗形象画了出来,并把画挂在房间,用来驱魔避邪之用,从此,钟馗捉鬼的故事慢慢在民间传开了。

        其实,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把一个人的丑陋形象用来驱魔避邪,这个人叫嫫(mo)母,是轩辕黄帝的妃子。据说后世巫医神汉祛除瘟疫跳大神时所戴的面具,就是嫫母的遗像,形状极为丑恶。嫫母因为貌丑而成首个逐疫驱鬼之神。

        相传嫫母为方相氏,中原之南的苗族后裔。据唐代的《琱玉集·丑人篇》中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黄帝时极丑女也”。

        汉代的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意为:嫫母和倭(wo)傀(gui第一声),无法用语言来掩盖她们的丑陋。

        但是,嫫母贤德,黄帝不在乎她形同夜叉,依然娶了她。屈原《九章·惜往日》中提到:“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意思就是:虽然嫫母也有羡慕别人长得漂亮的时候,但她内心善良,为人贤德,也是一种美。

        据《山海经》记载,黄帝的正妻叫嫘(lei)祖,嫘祖和嫫母都是非常贤德之人,她们都住在汉水南岸一处被河沟环绕的地方,相安无事,她们甚至“居一门中”,也就是说,她们好到住同一房间。

        由于当时黄帝要带自己部落里的男人们外出东拼西杀,部落的女人都留在这里作为基地,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女子国”。作为“女子国”基地的最高领导,她们挤在一起,显然不是条件所迫,而是她们愿意这样。

      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在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黄帝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了她。

      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负责处理嫘祖后事,监护灵柩。嫫母表现出非凡的组织能力,由于嫫母是“方相氏”人,后人把从事驱魔避邪的人叫“方士”。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因嫫母内助有功,黄帝败炎帝,杀蚩尤。

        嫫母虽然丑陋,但是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的,有一次,她在山上发现了一块非常光亮的石头,能隐约照出自己丑陋的形象,于是,她带回家,把石头反复打磨后,成了“石镜。”人类历史上第一块镜子就这样诞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9.18孔子在骂谁“好色不好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kc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