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7堂课》读书日记

《阅读7堂课》读书日记

作者: 云蔓 | 来源:发表于2021-05-21 14:17 被阅读0次

    这两天开始读《阅读7堂课》了。

    其实原本是打算把《子弹笔记》重新读一遍的,但因为很早之前就报名了秋叶大叔的“图书变现共读营”,并且就在5月21日今天开营,在班班拉群之前的提醒之下,我还是决定把《阅读7堂课》先看完。

    这本书是报名图书变现共读营送的。

    上个月参加个人品牌共读营的时候,其实《个人品牌7堂课》我压根儿没看,可能也和班班提到的一句“听完课程再看书也没问题”有关,一下子有了惰性,所以即使共读营已经结束,《个人品牌7堂课》我也依然没有去读,这大约也是造成我对“个人品牌”理解不深刻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一次在开营前夕,我决定还是要把《阅读7堂课》好好读一读。

    由于这次阅读有比较重的“任务感”,所以当我把书从书架上拿出来,随手翻了一遍,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内容的时候,顿时有点头皮发麻,根据我的直觉——这本书干货不少,看书速度至少下降一半。

    事实也确实如此,1个小时读37页,确实速度也不算很快。

    不过书中的第1堂课“方法”,确实又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我之前做过一次不算主题阅读的主题阅读。

    说是主题阅读,是因为选的书都是与读书、做笔记相关的;而说不是主题阅读,是因为一堆书读完了也似乎没悟出什么道理来,只能说隐隐约约有了一个“如何阅读”的概念,但实际操练起来,我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更好,还是按照自己最初一本一本看完的方式在读。

    至于在我读书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其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感觉碎片阅读不算,快速阅读也不算,主题阅读也不算,深度阅读似乎也不是。

    也就只能丢开那些阅读法中提到的概念,按照我自己的步调走了。

    但看了《阅读7堂课》中说到的读书方法,我才发现原来读书方法并不是只能按照“碎片阅读”“快速阅读”“深度阅读”“主题阅读”来分类的。

    书中的第1堂课“方法”中,讲到了10种读书的方法:①闲读法;②抄读法;③诵读法;④仿读法;⑤炼读法;⑥逆读法;⑦框读法;⑧精读法;⑨图读法;⑩树读法。

    第一种“闲读法”,适合消遣书,好处是可以换脑休息,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也可以从中找到跨界灵感。

    第二种“抄读法”,适用于“硬书”,就是指那些信息量、概念多,理解起来又比较困难的书,比如说四书五经。

    第三种“诵读法”,适用于文笔优美的书,通过朗读锻炼自己的语感。

    第四种“仿读法”,适用于实用技能类的书,通过角色代入或者是案例模拟来理解书里的概念和知识。

    第五种“炼读法”,适用于励志畅销书,通过提炼结构来理解一本书。

    第六种“逆读法”,适用于商业认知类的书,也就是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明确书中内容的适用边界。

    第七种“框读法”,适用于经管社科类的书,带着问题框架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第八种“精读法”,适用于跨入新领域时,书中的观点是在踏入一个新领域时,不是只挑一本书,而是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的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第九种“图读法”,这指的是阅读过后的输出,可以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PPT、读书手帐或者是视觉笔记。

    第十种“树读法”,其实就是指“主题阅读”。

    这个主题阅读和我原本理解的主题阅读有些不一样。原本我以为,主题阅读就研究你想研究的那个内容,比如说我想研究“阅读”,我就去找和读书相关的书。

    但实际上“阅读”是一个目标,还需要找到它的体系。想要把“阅读”研究透彻,那么与之相关的可能就是“如何选书”“读书方法”“如何拆书”“如何做笔记”,甚至是“如何做读书会”等等。如果能把这些方面全都研究透彻了,那么对于“阅读”这件事理解的就更加深入了。

    这么想来,《掌控习惯》中的“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放在主题阅读当中也是适用的。

    书中介绍的那么多方法,我看了看,还真有我不知不觉中就在运用的。

    比如说闲读法。

    我除了每天看知识类的书籍之外,也会利用kindle看一些不需要去研究框架的书,比如说神话故事、经典小说,看这类书籍我并不追求知识和运用,就是觉得看其他书看累的时候,能够放松休息一下,所以看着一类书籍我看的很轻松,可以算是一种“闲读法”。

    其次,我现在每天都有一项日课——背诵国学经典,并把当天背诵的内容以练字的方式进行默写。这个过程很慢,一篇《中庸》背了一百多天大约才刚背了一半,虽然整个背的非常熟练了,我也无法全部理解《中庸》里说的所有内容,但总有那么几个时刻,在看其他书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就理解的其中的意思。

    在《阅读7堂课》“抄读法”这部分内容里,这样一段文字:

    【读“硬书”,第一步不是追求理解,背景知识不够、生活阅历不够的人是看不懂这种书的。只能先将其记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你的,等机缘到了,你会突然理解这些经典里深邃的智慧。】

    这段文字着实戳中了我的内心。我曾经一直觉得我和国学经典是无缘的,直到我读了五六十本书之后读到《大学》,那种一下子融会贯通的感觉真的是人生中少有的“极致喜悦”的时刻,也因为这个契机,背诵国学才成了我的日课之一。

    不过更值得一说的是,《阅读7堂课》这本书刚开了个开头,就解开了我一个心结。

    自从知道了有“快速阅读”之后,我常常想着读书要快一点,但是有些书实在读不快,而那种挑重点看书的方法又会让我觉得“这本书我没有看完”。

    书上这段话让我终于意识到其实并不需要纠结这样的问题:

    【快速阅读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你的理解能力相对于你要阅读的图书来说是足够的;第二个前提是这本书本身结构不是那么紧凑,内容不是那么实用,所以你完全可以去粗存精的方式阅读。】

    因为这段文字,我才意识到,其实在无意识之中,我对书本已经有了一种选择——一些理解起来没那么困难、知识点不是很多的书,我自然而然地就会采取加快速度的读法(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法);而当遇到知识点很多,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的书,自然而然地也就放慢了速度去读。

    所以其实我没必要去纠结“要不要用快速读书法”的问题,因为在真的看起某本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能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

    读书这件事,说到底还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感,以理解书本内容为前提,有好的方法先尝试,然后慢慢变成自身的东西。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获取知识,改变思想或者行为,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本一本的读,终归也能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7堂课》读书日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kw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