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土家年味之“背年”

土家年味之“背年”

作者: 青山若夫 | 来源:发表于2020-02-01 20:37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青山若夫/文

    1.

    离乡方觉家山远,竹背篼上又一年。

    物离家贵,人离家贱。在家乡的集镇上,远远望见几位乡亲背着竹背篼(老家将“背篓”统称为“背篼”)打年货,心底竟生发了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感动。

    那一刻,忽然又觉得时光能缓。因为记忆里,小时候的年都是背出来的。

    山高林密,路陡难行。乡野的集镇,在交通不发达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老家还是逢着“一、六”赶场,平日里所需都在赶场这天采购完成,乡胞们也借这个机会访亲会友,或出售山乡野物换点钱粮。

    向例,除夕前的最后一个赶场日,农家人都是非常重视的。

    天刚亮,乡胞们便早早起床做饭,而后背着硕大的竹背篼,去集镇上采买所需的年货。九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丰富。过年的食材,多半是从自己的果园、菜园子里来的,只有自家无法生产的东西才从街上购买。

     “平时有,不算有,逢年过节莫摊手”。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在过年这几天对年货都舍得花钱,也是为了面子,都希望有亲友来拜年或是串门时,随时瓜果甜食端得出,鸡鸭鱼肉有得煮,而不是双手一摊,净拿别人的东西。

    对于孩童,对背篓里年货的期待很足,鞭炮、玩具、新衣新鞋等都可以变成童年时无法言达的快乐。对于大人来讲,则要备好瓜果小食,以及年夜饭的食材,如鸡鱼凉卤等菜。

    最重要的是要买好拜年所需的几大件。那时,拜年的物品基本是固定的:一包白糖、一把面条、一条烟、一瓶酒,再加上早已熏好的腊肉,就可体面地去拜年了。

    在没有禁鞭的乡野,除夕那天,烟火表演是重头戏,上坟祭拜的也不能少。故背篼里,另一占比较重的即是鞭炮、烟花和香烛纸钱。在这类看得见,听得响的物件上,农家人都愿意投入,以期在辞旧迎新的夜晚可以更好展示自家的“实力”。

    对于孩童来说,擦炮和冲天炮是最爱,如果还能得到大人的支持,买上几根手持的烟花燃放,对过年那天的期待便更足了。

    记忆依稀,在那个赶场日里,熙来攘往的乡野集市上,游摊走贩在街边大声吆喝,大小各异的背篼全部满载而归,辛劳一年的乡胞们喜笑颜开,土家人的年味就这样弥漫开了。

    2.

    流光最易把人抛。时光带走的好像不只逝去的年岁,还有乡野的年味。每年还乡,年味似乎都淡了几分。

    “以前有啥买啥,现在买啥有啥。”随着乡亲们钱包越鼓、选择越多,土家人的背年的景象也渐少了。

    打工潮兴起后,被大山包围了几代的乡亲们开始放下背篼,走出重重山峦,走向灯红酒绿的都市。慢慢发现,在外一年挣的钱抵得上务农时几年的收入,便渐渐远离乡村,寄居都市,成为万千“农民工”的一员。

    过年回家,年货的采购和选择不再拘泥于乡野的集镇和上了年岁的背篼,很多东西都直接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带回。偶尔捡起许久不背的背篼上街去采买,也只是些油盐酱醋、闲时小食,背年的画面就更难看见了。

    如今,平日里的生活水平也已超过往日过年的标准,人们对年的期待便更少了几分。以前背年的物件也从竹背篼变成了小轿车的后备箱,那种装进背篼里的年味就真真走进记忆深处了。

    (转载请记得联系作者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土家年味之“背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px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