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字体字号真的只是雕虫小技吗?
关于图书字体字号的讲究,是很多编辑容易忽略的小问题,许秀江先生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关系到图书出版未来的大事。现在看来,书的封面越做越精美,然而翻开书,内里的差别还是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字体和字号。当时被很多人忽视的小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百道网推出此文,与同业共享。
什么样的字体最适合阅读,什么样的字号读着不累,什么样的行距读者觉得最舒服?这个被很多编辑忽略的小问题,其实是一个关系到图书出版未来的大事。这个问题成了最近我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前一段时间,《避税天堂》就要定稿发排了。作者辛乔利到出版社来,我们聊到了怎样为读者营造阅读的快感时,把这个问题鲜明地提了出来。如今已经进入了数字出版、电子阅读的时代,人们凭什么还要花钱去买价格昂贵的纸质书?我们意识到,纸质图书要想把读者留住,出路只有一点,就是让读者能在阅读纸质书时,体验那种电子阅读找不到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阅读纸质书所特有的那种舒适。于是字体字号问题一下子就成了解决阅读舒适感的绕不开结,成了关系到图书出版未来的大问题。
数字出版、电子阅读把传统出版逼上了人性化出版之路。阅读舒适感意味着阅读纸质图书将是一种很有档次、很有品位、很奢侈、很绅士的享受。面向未来的图书制作不但要更加讲究,更加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更加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于是,搞清楚什么样的字体字号最适合阅读将成为图书编辑的一项基本功。
选择字体字号的问题过去一直被当做是编辑行业的雕虫小技。因为上不了台面,没人把这个问题太当回事,不但国家从来没有制定过相应的标准。入行当编辑,也没有几个出版社会认真教你字体字号到底该怎样用。于是,现在出版的图书字体字号的用法五花八门。最近,买了一本书叫《社长是出版社的名片》是资深编辑胡守文写的,给出版人读的,这书很有内容,写得也不错,可拿到手里,就是读不下去。原来这本书满篇字体都是细圆,读起来不知道有多别扭,我眼睛不好,读了十几页就忍痛割爱了,后来再也没碰过这本书。我想,因为读着累,放弃阅读的,应该不只我一个人。我真不知道,当时这本书排版的时候,编辑、作者为什么没有认真去体会一下读者的阅读感受,难道他们自己看稿子的时候不觉得累吗?
阅读产生视觉疲劳,一种可能是字体不好,另一种可能则是字距太密。打开书本,黑压压的一片,读者没等读呢,就先晕了。前几年有本书叫《纵览美国图书出版与发行》也是一位老编辑写的,这书又厚又密,读了一章,也不得不放弃了。还是同样的问题,读着太累。
如今,图书是越写越厚,字数越写越多。80年代,一本书平均不到200页,超过300页的书就算大部头了。现在,100多页的书已经很少见了,有不少作品,写了30多万字,作者还没把事情说明白。在很多作者心目中,书越厚、字越多,越显得有学问,于是,出版社和编辑们为了控制成本,降低定价,便打起了“合理密植”的主意。字小密度大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价格竞争激烈的中小学教辅领域,减印张不减字数便成了书商之间竞争的不二法门。前两年有一套北京中考试题集,天头地脚能“种”上字的地方,都让书商把字“栽”满了,一水的小五号字,考生看了没有不头疼的,所幸的是,这样的产品今年终于退出了北京市场。
编辑是第一读者。编辑的职责是替读者去发现,去感受。一本书,如果编辑审稿,都读着犯困、读着疲劳。那么,这样的书推向市场,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阅读大国,可是现在的书,单本能卖5000册都算一大关了。这个数字实在有点少得可怜。图书卖不动,主要是可读性差。原因是我们的编辑和作者很少从读者的感受去考虑出版。
有读者说,现在的书都是垃圾,其实从内容上看,也不尽然,作者辛辛苦苦写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可取之处。如何把作品编的更适合阅读,是编辑的功夫。一个好的编辑、一个好的作者,首先要当好一个好的读者。辛乔利就是这样一个书迷作者,出版他的作品,我们在共同的讨论中,对图书的优势和读者的感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编写《次贷危机》到编写《影子银行》直到《避税天堂》,每一个作品,都是我们对人性化出版的一种诠释。阅读具有一种韵律。《避税天堂》的作者之一,资深编辑张潇匀说,“作品要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节奏。”在版式上,恽薇说,“要透气,不要让读者感到很压抑。”我们正用实践努力探索着一种更适合阅读的方式。
书是给人读的,什么样的字体字号最适合阅读,是一个关系到所有人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正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仍然一无所知。这个研究领域基本是个空白,尤其是中国,什么样的汉字最适合阅读,基本没有结论。很多网友提出了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的到一个有效的回答。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一句话,为了我们自己的眼睛,把这个事当个问题去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