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老家人也习惯的将元宵节称为“小年”,而且还有初一、十五挑灯笼的习俗。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挑灯笼,总觉得那是过年的一种特定陪伴。我的祖父在老家经商多年,家里就卖灯笼,最开始还是纸糊的那种,我家也是当时南阳镇上卖灯笼出了名的一家店铺,真的很有幸挑过自家糊的纸灯笼。
说起家里糊灯笼的事情,当时我还小,很多事情都是听祖母后来讲的。那时家里的人手多,几个姑姑还未出嫁,我的祖母可是糊灯笼的行家,通常都是她老人家组织大伙儿开工,而一向要求严格的祖父则是这项工作的“总监理”,进了寒冬腊月,家里的这项工作就要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纸糊的灯笼主要是由细铁条编制的框架和粉红色的绵纸“外套”组成,当然还少不了一个插蜡烛的木制底座和一个挑灯笼的杆儿,编框架靠的是功夫,而糊纸则需要技巧,那薄如蝉翼的绵纸要在框架上糊得严丝合缝且棱角分明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手爪不甚灵活的我可是胜任不了这样的活儿。灯笼糊得好不好,关键看点亮后炫不炫、看小伙伴们爱不爱,家里要在腊月赶制好几百个灯笼,但等不到元宵节就都被卖光了。
那时我和小伙伴们在元宵节的白天放鞭炮,到了晚上就挑灯笼,我的灯笼都是在家精挑细选的,拿到他们的跟前也就自然变得很神气。我家附近有几个巷子,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就算是过年也亮堂不到哪里去,这些巷子可就成了我们挑灯笼的常去之处。可别小看这平时不显眼的灯笼,一旦进了巷子可就发挥出威力了,毫不夸张地讲,一个灯笼能照亮一条巷子。我们都喜欢挑着灯笼在巷子里晃晃悠悠,时不时还大呼小叫,吓唬彼此。那红晕一会儿照亮这儿,一会儿又照亮那儿,一会儿照到了同伴的小脸蛋,一会儿又照着了某人的新衣裳……玩嗨了的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唱起那最熟悉最简单的歌谣: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
挑着灯笼瞎晃悠可是有“风险”
的,稍有不慎,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的外套轻则被燎个大窟窿,要不然就会被烧得一干二净,最后只剩一个赤裸裸的框架。即便灯笼被烧,有的小伙伴也依然高兴的不得了,似乎很享受那种被火光照亮的感觉,那应是年的一种喜庆,也是童年的一份天真。但多数的伙伴还是会为烧坏的灯笼哭鼻子的,毕竟是自己心爱的物件,毕竟是家长好不容易才给买一个,机灵点的伙伴会从家里拿张报纸糊上,虽不再美观,但也能照亮好大的一片,那一片有甜蜜、有梦想、有憋了一年的悄悄话……
后来,我也挑过装电池的塑料灯笼,那灯笼不仅亮堂而且还有好听的音乐。再后来,会动、会跑的灯笼都随着时代应运而生了,我们那拨挑灯笼的孩子也都在转眼间长大了。
如今,各式各样的灯笼挂满了老家的年集,每处都有选灯笼的孩童,都有看灯笼的大人。紧追着年的步伐,相信老家还会有许多孩子挑起元宵节里的灯笼,他们会一直延续老家的习俗,一直拓展童年的快乐……
作者简介:
马加强,31岁,济宁微山县人,残疾人写作爱好者,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