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考生和家长对自己/孩子能报考什么批次,也就有数了。
不管考多少分,其实可供选择的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多。人们只是想在其中找一个最好的学校,最优的专业。
现在受家长“支配”志愿的学生已经是少数群体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让孩子自行选择,尊重孩子意愿。
这样子看来,从正式上学到现在这么多年,报志愿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第一次慎重选择。
这次选择会清清楚楚的让他们知道,他们走上了一条什么路。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会说我都要”,这句话当然是开玩笑。最起码这句话不适用于高考报志愿。
农业、水土、建筑、教育、金融、管理、机械、生物、医学、化学……许多专业大类下面又细分为很多小类,你能说你都要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也不能吃着碗里就着锅里的,那就只能放弃了。
所以,与其说报志愿是一次慎重选择,不如说是一次郑重放弃。也许心仪的学校有十几个,心仪的专业也有好多个,但你必须放弃大多数,独留一个。
这么多选项,其实每一个都连接着不同的可能,而主角对未来一无所知。
如何放弃一些未来极有可能给你带来非同凡响的生活的专业(和学校),对于年仅18.9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觉得沉重。也应该从中认真感受一下“舍弃”的滋味,培养“不悔”的决心。
…… …… ……
也有的人会把选择权交给他人。
对于一些不太清楚现在就业方向、专业热度、大学情况、报志愿方式的人,一般都倾向于寻求机构的帮助。
这类型机构的专业性一般都是通过办公室挂着的锦旗,或者墙上张贴的上一年度的学生报考情况来体现。
实在是没有其他数据可以衡量了,所以可能口碑越好,就表示社会公认度越高,专业性越强吧。
“不浪费分数”。是机构的宣传语,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期盼。
花这些钱,找专业人,就是想最大化的利用分数,选择一个最好的学校,和最优的专业。
撇开机构不论,家长和学生当然想要走一条“越走越宽”的路。
但是很遗憾,“专业”这条路的宽窄和自己怎么走没太大影响,和社会发展反而息息相关。
大数据、人工智能、环保、农业现代化、新能源、碳中和,在眼下看来,这些行业/领域/专业好像是未来的发展趋向,但只是现下而言。四年之后,十年之后,十五年之后,会产生什么新领域,会沉没什么行业,蓝海是什么,红海是什么,这些都是未知。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没有滑滑梯那么顺畅的路。
在家长和学生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做了这项选择之后,可能以为后顾之忧总算是减轻一点。
但这对于以后来说,问题才刚刚冒头。
大学怎么学习、要不要报考第二专业、本专业考什么证书、怎么深造、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远比选专业这件事情更严重。
比如前几年的旅游专业……具体就不用我展开讲了吧。
有的路越走越难,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客观因素。
但是人是自主的、灵活的、多变的,万一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坚持反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放弃。
但最重要的也是放弃。
不要害怕走到“穷途末路”,最起码你跋涉过的万水千山是真的。
所以,高考报志愿这件事,你应该从中养成放弃的魄力,而不是埋下后悔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