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搁置的一本电子杂志,知乎周刊确实每期都是精挑细选,我觉得最值得一读的还是读书这件小事这期——如何读书,怎么去找一本值得读的书,很多读书的小技巧都涵盖在其中,算是读书之路上先要学习的。
它首先讲了如何顺藤摸瓜去找一本好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好作者被人民推送,而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送。学会顺藤摸瓜其实就是读书的一种乐趣,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还会被作者影响对其他民俗音乐风水墨家等产生兴趣,当然自己也要装个过滤器,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靠谱的过滤器也是为我们读真正的好书节省了时间。另外就是来自书友们自己列的书单豆列那些,还有就是好的出版社——三联,上海人民,上海美术,中央编译出版社,这些都能成为我们挑书的好帮手。
第二个就是讲如何养成看学术书的习惯。我们很多人都片面追求阅读量,阅读速度,各种阅读习惯像保健指南一样,而学术型的书绝非一天就能看一本的,有些书甚至需要我们一辈子都要不时翻出来看看。学术书永远不是要和别人追赶进度,要真正读懂读透就需要每一页都要弄清楚,不懂就要去查资料和人讨论请教他人,看书的动力不是习惯而是需要,只有自己真正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掌握某项技能,才会更加深入地学习。
第三就是如何高效地阅读。我们会更愿意花时间读网络文学,确实是因为故事很吸引人,没有什么负担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文字,所以可以无所忌惮地随时翻阅也不用担心会走神,但是资料书往往读到一半很难继续下去——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把目的写下来,越明确越好;二是根据目的估算自己要花多少时间去收集整理和阅读;三是把工作划分成可控制的小块,每次专心做好一块,并设定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接着在时间选择上一定要在精神最充沛的时候,同时还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方便做笔记。最好能够培养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专心学习工作的好习惯,排除任何干扰,等休息时再查看(这个有点像番茄工作法)。对于集中注意力方面,可以尝试橘子集中法或23分钟的深呼吸,在无法集中的时候还可以适当活动35分钟。对于阅读技巧方面主要是会做思维导图,最好自己用彩笔手绘。
推荐书籍有《开动大脑——思维导图学习法》《康奈尔笔记系统》《六色荧光笔学习法》
并把学到的东西整理成知识地图,然后不断去完善它们。
而对于学习后的测试阶段,** 思维导图真的很棒 **,用白纸从最重要的知识点开始,按记忆来手绘这部分的内容,【有点像学生时代看书本目录来回忆这章内容一样】最后和自己之前做的对比,没完成好的部分就需要复习,同时可以把它打印出来贴在自己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
接下来谈到的是国外大学生读书喜欢还有国外人阅读量比国内大的问题,其实说白了基本差不多,只是国内更倾向于网媒,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人放弃了阅读真正的好书。很多媒体一直喜欢报导外国是如何如何喜欢读书,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人看书的其实很多,只是看的书类型不同罢了,读书本不该有功利性,与其一遍一遍反复强调国人有多么不爱读书,不如好好督促出版行业和作者多写点脍炙人口的好书。
其次谈到的是关于读不读懂一本书的问题——每个人阅历经历不同,有些事情可能只有经历了才会有体会,看不懂《背影》《围城》并不可笑。“读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用力读书,用力生活,用读书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读书。”好的作品常读常新,这才是书籍的魅力所在。
而关于碎片化阅读,特别是微博朋友圈那些半衰期信息,书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找到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如果单单抗拒只能说明我们重视它甚至畏惧它。能让那些碎片化信息失去颜色的东西具有两个特质:纯粹和永恒。
在信息焦虑自我治疗这一节,所谈到的其实和我的《你的精力分配决定了你的层次!》这篇文里谈到的类似,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信息,那么多的事情在发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一了解,不同信息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不单单是金钱、还有机会、能力,花费的那些时间是否真的有实用价值呢,如果接收到的信息没有记录保存下来其实也就成了无用信息。我们要学会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有用的资讯!
而关于爱因斯坦那句书读过多会影响创造力,说白了就是“学而不思则罔”的西方版,书读再多不会思考不去实践确实没多大用,但是对于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来说,并不存在书读得太多的现象,而正是因为读得太少才会胡思乱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