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旅行的故事
博物馆巡礼——建川博物馆朝圣行

博物馆巡礼——建川博物馆朝圣行

作者: 牧狼人布川酷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23:20 被阅读50次

    清电脑的时候突然发现大概十多天前整理好的稿子。我说我在国家记忆寻访团的大群里过了一把在知乎开live的瘾你会信吗?之后熬夜把一句一句扯的东西,和有幸与几位老师交流并得到补充的内容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吧。毕竟都是老家伙了,还远在韩国,能为寻访团做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是之前煤老大给我布置的任务,要我发扬经常出门浪,浪回来还爱瞎写东西的光荣传统,在群里分享一波建川博物馆的参观感悟。

    其实不敢说分享,也不知道怎么说好,总之先推荐这个地方吧,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去一趟真的是能改变三观。就当作这是一次旅游景点的介绍推荐,或者,当作一篇迟到了近一年的游记吧。以及,很惭愧,虽然在冬天,不过也许四川冬天也多雨吧,总之去到安仁的那两天,又下雨了。

    要我个人来评价这里的话,这是个如果我有幸将来当了老师,哪怕自费也一定要带感兴趣的学生来。等我将来当父亲,一定要带孩子来不止一次的地方。这是个改造认知的地方。

    上个寒假我去建川,是因为陈宾老师在课上提到过,介绍过。这里早早就被我大写加粗加黑标记在脑袋里,当作这辈子一定要去的地方了。而且本来就对历史什么的感兴趣,所以几乎是抱着朝圣的心态去的。

    也推荐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这里值得一探,真的会被震撼到。

    写游记写习惯了,先说吃住行吧。

    行:从成都市区到大邑县安仁镇有大巴,挺便宜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块左右一个人的价格吧。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是从“茶店子客运站”走的,别的什么“石羊”“新南门”之类的应该也有车。跟司机讲你要去安仁镇看博物馆,司机就会把你送到安仁镇镇口一块大石头附近下车,上面写着“中国博物馆之乡”(好像是,记不清了)之类的一行字,下车之后开导航,往一个路边有很多石雕的方向走。

    住:在附近找旅馆住下就行。建议冬天去,人少,淡季价格便宜。资金充裕的话推荐一个叫“李家院子”还是“李家大院”的旅店,挺不错的,距离博物馆正门走路不到五分钟的路程,应该是比较近的旅馆了。(没收旅馆好处费)

    吃:开导航,经过一条“民国风情街”能到安仁镇当地的一片小商街,便利店、菜馆、烤串之类的商铺有很多,嘴馋的话可以尝尝有一家冒菜馆,感觉比学校食堂那个冒菜好吃多了。人均消费也不高,敞开吃三十块也能吃肉吃到撑。(也没收冒菜馆子的好处费)

    然后讲正事,建川博物馆群落。记得我那时的行程是,前一天晚上到安仁,吃喝休息,补点吃的喝的还有薄荷糖(晕车,嚼薄荷糖能暂时缓解)之类的东西。第二天从早上到下午暴走一天,基本转完了所有的馆,第三天一早回成都。一天之内是可以转完整个博物馆群落的,前提是,要带点干粮和水,中午去湖边小石桌子上快速解决午饭,而且要很能走,那一天我qq计步显示好像五万多步,暴走。据说现在馆区里可以租自行车,这样一来,游览大概会轻松很多。

    馆区的票价,建议买通票。就是一天之内每个馆可以进一次的票。通票一百,学生票半价。现在过了一年了不知涨价没,不过也涨不了多少钱。买了通票,票面上自带馆区地图,根据地图快速设计一下参观线路就好。里面对外开放的馆有将近三十个,可能会遇到某几个馆暂停迎客,整修或者上新展品之类的。我当时就因为有两三个馆因为正在整修没进去,还有走的时候得知他们在筹建“抗战国外援华义士馆”,现在已经建成并且开放了。

    整个馆区里面,二十多个馆主要分四个主题,分别对应“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为了未来 收藏教训;为了安宁 收藏灾难;为了传承 收藏民俗”四大主题,有“抗战 红色年代 抗震救灾 民俗”四个系列的博物馆,每个系列又分别有多个馆。参观每个馆都会有馆员给游客的票据上打孔,出馆处应该也都有纪念章可以盖。通票制作的比较精美,可以留作纪念。

    将近三十个馆,一一讲肯定讲不完,就挑几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细说吧。

    首先是刚进正门,有一个中国士兵的雕像,他身下是一个被炸开的日军碉堡,馆主樊建川先生从华北战场遗址,把整个碉堡的残骸搬到了博物馆区,这样的设计寓意好像是经过艰苦抗战,中国士兵终于把侵略者踩在了脚下。

    然后,抗战系列馆,这个是重头戏。整个系列有中流砥柱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正面战场馆(国民党领导的抗战)、援华美军馆、川军馆、不屈战俘馆和侵华日军罪行馆,好像后来侵华日军馆楼下还建设了一个“汉奸丑态”,加上当时正在筹建的“援华义士馆”。还有“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和“抗战老兵手广场”两个主题广场。

    日军馆和汉奸馆被设计安排在同一个建筑内,上层日军,下层汉奸,寓意“正是靠这些汉奸和伪军的支持,区区几百万日军才能在整个横行这么久”。

    正面战场馆,好像是国内第一个用“正面战场”来表述国民党方面的抗战的公共博览场合。连战先生还曾亲自到该馆参观。可以想见,在筹划建设之初,这个馆的建设是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插一句,正面战场馆门口有一个士兵的雕像,据老师提示名叫“抗战哀兵”。陈宾老师的QQ头像就是那个雕像。这尊雕像也是建川博物馆官博的头像。而且这个馆的设计师彭一刚先生,就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博物馆的设计师。连续两个假期,都跟彭一刚设计的博物馆结缘,也确实有趣。

    侵华日军馆,好像是由日本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主动请缨,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歉意。这个侵华日军罪行馆,建议对自己心理承受力没有信心的同学不要进去了,馆门口就有提示:“馆内部分藏品可能会引起不适,未成年人请在家长陪同下参观”类似这种文字的告示牌。一进门是一片小场地,密密麻麻排满了日军钢盔,背景墙上写着“1931年 日军蜂拥”。能收集那么多日军钢盔,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馆内存放了大量日军侵华罪行的实证,有一些比较纪实的照片确实是很有冲击力。

    不屈战俘馆是国内第一个,好像目前也是唯一一个以战俘为主题的纪念馆。其实长久以来,我们中国人之中,很多人对于战俘的认知,我个人认为是有问题的。喊着“投降就是孬种,为什么不拼命,为什么不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嘴侠,基本上让他们上战场,别说开枪,一轮火力过来就给人家跪下了。战俘馆的入口,一条不长的走廊,两边挂满了中国战俘的照片,非常震撼,原谅我才疏学浅,除了这个词可能一时半会找不到别的词语形容了,“震撼”这个词可能会频繁且多次地出现。里面的史实材料也非常丰富,带我们接触了平时几乎没有注意过的“战俘”这个集体。让我们知道他们也在抗争,哪怕环境极其恶劣,哪怕他们的生命随时会被日军当成草芥给随手抹杀。

    其实在我们认知中,哪怕被俘,面对敌人哪怕严刑拷打,也一定要咬紧牙关不卑不亢从容赴死,但事实上,这真的太难了,能够坚持足够的时间给组织以撤离的机会的,已经是英雄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跟人类的天性的抗争中取胜。这样才更加体现了那些宁死不屈的战士们的伟大啊。印象中,原来查资料,在西方某些国家的军事情报界,有一个“48小时”准则,大概意思就是一旦情报人员暴露被捕,只要对组织发出了自己暴露被捕的消息,或确认组织有途径得知自己被捕,就会被要求坚持48小时,给情报组织撤离和减小损失的机会,48小时过后再交代,日后若有机会被解救,他们依然被当作英雄。这个还要考证,只是我印象中扫过一眼而已,如果有老师同学知道内情,也希望帮我们来介绍和解答一下。据老师提示,中国有的情报人员可能会有专门准备一套被俘后的口供,但那样的话一旦被发现口供造假,会不会引起更丧心病狂地严刑拷问呢?总之不管什么四十八小时、事先准备口供这些是不是真的,我觉得相比一刀切的“被俘就是耻辱,松口就是叛变”这样的认知,这个规范的确显得更尊重人性一点。当然,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加地崇敬那些哪怕是被俘依然不屈抗争的英雄们。

    中流砥柱馆就是讲的我们之前学的:敌后斗争、条件艰苦、发动群众之类,看过实际的藏品,应该会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这些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细节了,就不再赘述。

    川军馆,这是我个人感觉抗战系列里又一个很震撼的馆,对我的震撼甚至甚于侵华日军罪行馆。里面有一面“死字旗”的复制品,当我当面看到那面旗子就摆在眼前的时候,比起在资料上看“国难当头,日寇狰狞···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些文字以及图片,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真的是可以感受到力量的,很多藏品完全是“撞入眼帘”,你去想象川军将士们穿着单衣草鞋,扛着准星大半是摆设的破枪,和一把把砍得卷刃了的大刀,去跟装备精良,坦克装甲车开路,步兵炮迫击炮重机枪火力支援的日军对抗。这真的是可以称得上装备代差的,都不能形容装备差了多少,就只能模糊地说“差了一代”。就凭这些装备,他们是怎么跟日本人抗衡的啊!这样两支军队怎么可能对垒啊!这些装备上、训练上、后勤保障上的差距,都是要用战士们的血肉去填上的啊!也许现在很多人看战史、抗战片,觉得“强攻”“坚守”“死守”“白刃战”“不惜一切代价”之类的词很热血,但在那之后,每次我看到这些词出现在对中国军队的描述中时,我真的是后背发凉全身一激灵的。在当时,日军一个大队(约等于一个营级别的编制),可以轻易对上中国军队一个师不吃亏,甚至淞沪会战中一个大队连续击溃三到四个师的中国军队的情况也有。这完全不是一场等量级的战争。

    装备上的差距,可以用一个小细节来侧面体现一下。大家知道毛瑟手枪吧,所谓的“二十响”、“盒子炮”就是讲的这个。抗战中,毛瑟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中国军队中属于高级武器。但这种枪,其实当时已经是比较落后的产品了,而且由于后坐力大难以控制导致射击不稳定,正常持枪射击,开三枪之内,基本上不论你瞄哪都会打天了,所以这种枪在西方国家是很不受待见的。但就是这种落后的武器,在中国人手里,还是给用出了花来。毛瑟手枪在中国军队中,特别是共产党的军队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新枪,这些枪的膛线磨损小,而且有枪盒可以加装在手枪后面当作枪托抵肩射击,控制后坐力,可以在近战中当作半自动武器。射击时把枪侧过来,可以大大加强稳定性。另一种,旧枪,枪盒损毁或丢失,且膛线磨损严重,基本是准星已经瞄不准了,这种旧枪按理说是要退役的,但在中国人手中,这也是宝贵的武器。没有枪盒,就要别在裤腰带上,膛线老化瞄不准,索性直接打磨掉准星,以免拔枪时挂扯腰带。射击时把枪横过来,单手持枪,利用它的后坐力,这支瞄不准打不远的旧枪,就变成了自带扇面散射技能的近战神器。这个小细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侧面反映。

    另外,老兵手印广场,也很震撼。整个广场由数百面玻璃墙构成,每面墙上都是抗战老兵的手印以及老兵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广场入口处有“国人到此,低头致敬”的提示。整个广场的玻璃墙,俯瞰是一个“V”字形,象征抗战胜利。近四千个老兵手印,每个手印都是鲜红色,按照1:1.2(好像是这个比例)放大,走在其中,手指触摸到玻璃墙面的瞬间,像过电一样,真的就像是碰触到了那些老战士。走在鲜红色的“手印海”里面,除了震撼,我实在找不到别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而且很多感受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比如那种类似一瞬间过电一样的通感的感觉,可能讲出来,大家听了,就像是玄幻故事一样,但它是确实存在的。就好像只有看到两支军队的实际情况,我才真的相信,原来战争中,意念的力量可以这么强大,是可以改变战争结局的。有血有肉的人类,怎么可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么淡然又那么激烈,这些都超越我当时的认知能力,所以我才说,来这里会重塑三观的。

    还有一个抗战英雄群像广场,也是设计成V字形,走在里面就好像那些英雄都站在身边。每一位英雄的雕像都做得特别逼真,好像也是1:1.2吧,所以看起来英雄们格外高大,当然他们的气场和地位可能远不止看起来1.2倍了。

    除了跟抗战有关的博物馆,也有其他的馆很不错。有个中医药馆。还有什么像章、钟表、印章、票据、陶器瓷器之类的老旧物件也都被收藏起来,向大家展示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细节。

    军迷会比较喜欢那个专门展示军事装备的展馆,好像是叫“国防兵器馆”。里面有很多真家伙。从冷兵器一直到现代枪械、导弹、坦克飞机都有。

    我去的时候刚开启了一个“知青馆”,从知青下乡这个角度,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特点。

    对我而言,最震憾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汶川地震馆是一个系列,有一个纪念堂,建的规模很大,方方正正的,还有一个“日记馆”,跟那个方方正正的大纪念堂不一样,这个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很新奇。总共三十多个展厅,以“5月12日-6月12日”这段时间震区的日记为纲,非常真实地展现了汶川地震的场景和之后的救援与抗争。当时去的时候是冬天,按理说室内是有开暖风的,但是进门走不到十步,我就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地震馆里有非常多的地震实物,甚至整体搬来了一片地震灾区的废墟。我们走的通道就是用钢化玻璃铺在废墟上的。走几步真的就会腿软的。里面的展品有空降救灾部队的降落伞,受灾孩子的书包、课本、日记本,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新娘的结婚婚纱,每一件都保存着当时那个破败布满灰尘的样子,每一件都无比震撼。甚至还有“范跑跑”的眼镜,以及馆区外当时还养着“猪坚强”。

    这是一片私人建设、私人维持的博物馆群落,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群落,是无价之宝。樊建川先生虽有女儿,但坚持百年之后将馆区捐献国家。现在,整个馆区是以樊建川先生一个企业家,几乎凭一人之力支撑起来的这一片奇迹,到现在为止,馆区的维护,每年需要樊建川先生补助一千多万,这还不算新建馆和购入新藏品。真的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这片奇迹能继续支撑下去。我祈祷,建川博物馆,一定要坚持到多年以后我带我的孩子再次来拜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物馆巡礼——建川博物馆朝圣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dq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