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我决定把自己踏遍世界的梦想逐步化为现实。
一、计划
我们的旅行从头年的年末就开始计划。旅行的地点——严格来说,是由我最终确定的。对于希腊的执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心中发迹,原因至今都还记得——我在上网时无意中看到几张圣托里尼的照片:蓝色的屋顶、蓝色的大海、白色的墙壁还有屋顶上那个长高等长的十字架。当时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哪里,就把这张照片用作电脑的桌面。它在我的桌面上待了大概三个月,最终被一个破败的古堡所取代。
圣托里尼的那张照片,是其最为常见的样子:白色的墙,蓝色的圆顶,顶上还有一个双臂等长的小十字架。再远处就是一片蓝到极致的大海,在大海最远的边上,是一道略略泛白的光线。在照片的右下角,即白墙根处,是一丛小花,在阳光灿烂中一片欢欣雀跃。其实人脑正是最强大的PS神器,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的影像从脑海中剪切下来,贴进画面的空白处:一个女孩,身材修长细致,飘飘长发,穿着一袭及地的长裙。其实那时,我还没有尝试过长裙,而且后来也日渐证明,我的身材也决不是“修长细致”,但不知为何,就算随着对圣托里尼的印象越来越齐全,画面正中的始终是那个长裙女孩——在海边的,依靠着白墙的,甚至是坐在明媚的蓝白相间的咖啡馆里的。后来我发现,凡是到圣岛的女孩,大多是这幅打扮。究竟是我在无知之中已经先行看到了照片,还是奥运会圣典中手持火炬的希腊女人太过让人难忘。但是正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间,我的意识和认识就慢慢被塑造成形,然后再落实成图像,参与塑造别人的意识。
已经忘记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这里就是圣托里尼。随后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类零碎的信息:飞机、交通、住宿。虽然旅行的确切日期尚未确定,但是信息收集确实是早已开始。完成一次旅行的准备工作,就像做一副拼图,需得把个个碎片甚至细枝末节拼凑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但这只是一副黑白的拼图,真正完成上色还要等把旅行落到实处,看到、听到、嗅到、感受到……所有一切的感官最终都将形成各种各样的色彩,然后融合成一副印象派的绘画,没有轮廓,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
我和H都不打算跟团,主要是不自由。我们几乎排斥一切把我们跟大多数人划等号的行为。设想身边充斥着大嗓门的大妈,散发出一股速效救心丸气息的老头,要不就是大秀恩爱、晚上却从房间里传来争吵声的夫妻,特别是导游那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还有扯着嗓门大叫“集合”的景象……旅行的一切享受都将消融在这类乱七八糟的声音中。于是,本来属于自我的休假硬是被分割成为一段段不人道的时间:景点A,两小时;景点B,五十分钟……跟团旅行,大概是最能体验人生之匆匆的机会。还有那无比难吃的团餐,给人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大学时候的食堂。一旦遇到需要再付费的项目,是个人的第一感觉都是又被旅行社坑了。而所有这些,在自助游当中都是不会存在的,至少,我可以享受我自己安排的起床时间。
从各类网站上收集自助游的信息,是计划旅行时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我很快发现网站信息——特别是几个大型旅行网站,比如蚂蜂窝——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信息的杂乱无章,我看到的是筛选过的相片——这当然无可厚非,除去景点,甚至还有来回飞机上的餐食和窗外的蓝天白云。可是对于没去过的游客最关键的信息,诸如一个地方旅行了多久,是否充分,景点之间的交通方式和耗费的时间则基本没有提及。所谓的“攻略”,只不过是向我们保证这个地方风景优美,在这里可以获得绝对的享受。这就是经历一旦变成文字就立刻获得了某种权威。它向人展示的并非这里的现实,而是主体希望其他人能够领略到的自己的某种优越感。还有人在攻略中插进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大多数信息来自百度百科或者是旅行指南。这种类型的攻略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提高了看攻略的人的期待,似乎节选出来的照片就是那里的全部;另一个影响是,照片也侵占了即将展开旅行的人的想象空间,没有进入照片的风景被遗忘了,逐渐退色成一种模模糊糊的颜色,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而我们,既不满足于坐在家里观赏照片,也不愿意由别人的知觉来填补我们黑白的计划,所以我们决定,大胆地踏上征程,或远或近,或长或短,至少于现在,是我们所共同分享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