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试着听听自己的声音

作者: 艺芳的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7:07 被阅读32次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高中政治课本的哲学内容里,老师曾让我们一遍遍背诵其中的哲学论点,并不断做题加以理解、巩固。 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一些知识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后来进入大学,开学之初就有学长学姐毫不吝啬地向我们传授经验,各种公众号文章也灌输着这样的观点:在大学,你一定要做的N件事。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生活,我们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誓要将这四年过得有声有色。

    可不是吗,二十多岁的我们,年纪不大,阅历不深,可想要的却好多好多。我们想变得自信迷人,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喜爱,想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想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可这些看起来很美好很瑰丽的想象,一不小心,就会被内心滋长的焦虑,迷茫束缚着。 

    我那时刚从穿着校服、扎着马尾的高中时代走出来,还有很浓重的学生气。初入大学校园时,整天素面朝天的,简单的T恤,牛仔裤,运动鞋,被室友笑像个高中生的打扮。彼时,好多女孩子已烫了卷发,化着精致的妆容,粉红色的连衣裙摇曳在微风里,看起来青春靓丽,很美好。

    渐渐的我也从那个涂了点口红都扭扭捏捏的大一学妹,到能大大方方地化点妆,穿着喜欢的裙子走在人群里的大二学姐。桌子上不断添置面膜水乳,在微博淘宝美妆博主的鼓动下又不断购入化妆品,哪怕囊中羞涩,也不惜借用花呗额度买下心仪已久的物品。

    刚接触faceu相机时,觉得很好玩,能自顾自玩好久,好不容易拍了张满意的照片,加上滤镜,再配上一段长长的文字感慨,自勉,发送到朋友圈,期待收获一众赞美。 有一段时间很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于是和同学俩人相约去上海旅行,那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正正经经的旅行,去了灯火辉煌的外滩,文艺小资的田子坊小巷,热闹喧哗的老城隍庙,在各个景区下拍照打卡,走马观花地闲逛,看到精美的纪念品就想买,临走时发出九宫格的风景照,美其名曰:看世界。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大一结束后,我对这整整一年做了总结和梳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过的很着急、功利,一味地追求刻板的优秀,一味地听过来人经验,一味地给自己填塞各种“有用之物”,而不加以思考和选择。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听到美妆博主介绍一款精华液的功效有多好,看到产品底下的评论也是满满的夸赞,神乎其神。于是在双十二当晚剁手买下这款有点小贵的护肤品,期待它令我皮肤变白,整个人焕然一新。可实际上用了半个月之久,皮肤依旧暗沉无光泽,不见一丝一毫的改变,只好自认倒霉。 也曾经沉溺于口号式的呼喊,表演式的努力,题还没做几道,书还没翻几页就忙不迭在朋友圈晒图,以营造出一个爱学习的大学生形象。习惯在众人面前表现地自信从容,尽管内心早已混沌不堪,但还是要尽力让自己看起来过的很好。 

    其实并不是那款产品没有功效,在朋友圈晒生活也并非就是一种作秀的姿态。只是在一个还需要父母给予生活帮助,需要大量输入知识与观念的年纪,却被物质欲望推着走,因偶尔几次的努力自我感动,由微博、知乎等公众平台的言论支撑着思想和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评判,就像没有支点与重心的球体,摇摇欲坠,不能坚实地稳在地面。

    一直觉得二十多岁是个美好但又严酷的年纪。在很多青春偶像剧里,男女主的大学时代仿佛就是不尽的分分合合,缠绵悱恻。校园的林荫道上,帅气的男主骑单车载着女主穿梭在微风里,生活恬静美好,无忧无虑,这也是我们对于年轻的所有想象。现实生活中呢,父母常和我们说:我们对你没有太高的要求,将来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让我们操心就好了。

    可社会对年轻人似乎并不那么友好,它鼓励我们不断往前冲,你最好早点找到队伍,你最好不要停下来,因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落下、被遗忘。身后是日益年老的父母,前方是摸不着边际的未来。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前几天下晚自习回去的途中,室友突然很认真对我说:我决定考研了。说实话,我当时蛮诧异的。我的这个室友平时都是一副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的模样,对学习这件事并不太上心,现在却一本正经地决定要考研。 她又继续说下去。那个周末,她和高中的几个闺蜜一起去武汉旅游,晚上几个人躺在宾馆的大床上彻夜闲聊,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其他的好友都有了自己的打算和规划,有的着手准备考研,有的计划着将来出国,只有她还不知未来在何处,巨大的落差令她感到一丝失落和恐慌,迫使她对未来作出选择。

    有些人天性爱冒险,喜欢折腾,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可更多人习惯把自己置身于看起来很安全的境地里,因为风险很低,不用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安守自己的一隅之地就好。可一旦走出去与更高级的思维相碰撞,才恍然大悟:原来曾经自以为很安逸的生活,早已将自己捆束在原地。自我筑建的一道安全稳固的屏障,在现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我大一一年也是伴随着迷茫甚至堕落,学业和生活都是一团烂泥,一晃来到大二,开始认真审视和剖析自己,思考未来将如何度过,错过的时光将如何弥补。因此,我很能理解室友的感受。 我那时也想到要不去考研吧,因为本科院校很一般,考上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帮助。我考虑了很多,自己薄弱的学业基础,考研的机会成本,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性。苦苦思虑并不得果,我选择向一位年长几岁的哥哥寻求意见,他大学毕业好些年了,一定能给我一些实用的建议。

    我原以为他会给我一个确切的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像很多过来人一样,说:你最好去考研,学历是很关键的。又或是:女孩子不用念那么多书,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但这些他都没有说,他只是问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想考就去考吧,不用想那么多。

    他的确没有给我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但给了我一种思考方式。生活又不是选择题,哪有所谓绝对正确的答案,谁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万无一失,不令自己后悔的呢?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一直很喜欢那些有着独特思考与见解的女孩,她们可能在人群中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有着专属于自己的精神岛屿,不盲目从众,不随波逐流,智慧通透,自在如风。

    大概在一年前关注了一个叫“维安记”的公众号,认识了一个叫 “卷毛维安”的女孩,之后的无数个夜晚读着她的文字,听着她在电台里的声音入睡,觉得无比心安。

    维安是个温柔浪漫的写作者,她的文字也多是平静地讲述,只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总能抵达阅读者的内心,引发心灵的相通与共鸣。她个人电台里的声音也是软软糯糯,轻柔舒缓的,有着南方姑娘特有的灵动。

    这一年多来,她和读者一起成长。她日复一日的坚持写作,更新电台,收获越来越多的读者。大三结束后,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随笔集,往后,她进入的喜欢的杂志社实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工作,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女孩不断腾空、重塑自我的过程。

    前几天看到她更新的一条微博,是与她心心念念的道长梁文道的合影。她看起来很开心,嘴角微抿,藏不住的微笑,她不施粉黛,简单的工作服,朴素,但自信有力量。站在道长身边,她的那份笃定从容,不是靠外表抹上粉底,涂上口红,或者说其他外在的东西加持的,而是在岁月中不断沉淀、稳固的。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直至今日,我依然不会掩饰对维安的欣赏与喜爱,可以说,我现在对于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她。我并不觉得承认自身的局限与无知是可耻的,也不觉得吸收来自于他人新颖而有趣的观点有什么不妥。有些人,光是存在,就是种力量,透过“她们”这扇窗,能看到外面更广袤辽远的风景。

    我也始终相信,很少会有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事对一个人产生即刻的影响。这些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经历过的事,会慢慢内化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东西。

    趁着年轻,多见识不同的人物风采,尝试新奇的有点挑战性的事物,听听来自他人的声音,然后,把这些所得收入眼底,留在心里。渐渐地,你可以不那么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为,你有了自己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多岁,试着听听自己的声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p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