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作者: Durian1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23:07 被阅读0次
牛虻

首先要检讨一下本周的懈怠,虽然在出差,但仍有充足的时间看书,一直拖到周五。为了完成本周阅读计划,周六强行用4个小时看完本书,对于这种“伪勤奋”应当毫不留情的揭露,它的导向是积极危险的,绝不允许哪怕是最微小口子的撕裂。

牛虻一书,早在我初中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就是深受主人公牛虻事迹的影响而投入到俄国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中。作者英国女作家伏尼契本身也应结识了流亡革命者,并在1892年与波兰革命者结婚,这本书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作者对于其生活的反馈。

主人公牛虻是主教的私生子,从小生活在物质无忧而亲情冷漠的富贵家族,异母兄弟与父亲均对其十分排斥,而其一直赖以情感寄托的神父蒙泰尼里以尊崇的教师身份出现在生活中。为了隐瞒其出生秘密,整个家庭都浓罩在一片阴霾中,这种环境塑造了牛虻青年时压抑、敏感、单纯的人物性格。

相较于深奥繁琐的神学理论和仪式,革命党的政治宏图总能激起每一个热血青年内心的澎湃。在一次行动中,被捕后的亚瑟在忏悔中被牧师套取了真实的革命党信息,酿成大错。来自爱慕对象的谴责,内心对同为革命党同志波拉的嫉妒以及突然发现一直敬仰着的神父竟然是自己的生父,所有的这一切彻底摧毁了亚瑟的信仰和理想。激愤之下,将自己的心灵放逐到无边的黑暗之中。在经过南美洲13年的生死流浪后,亚瑟成长为了坚毅、勇敢、执着的“牛虻”,他要向所有人揭露教会的虚伪、贪婪并与之作最坚决的斗争,直至战斗至最后一滴血。

回顾牛虻的一生,一个优渥生活环境的童年,短暂但却砸烂其信仰的青年革命时期,13年的南美漂泊,让其吃到所能遭受到的最大苦难,身体上的每一块伤疤,都标志着灵魂的一次荡涤,直至最后成长为“牛虻”。

本身这种类型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个信仰划定年代的阅读者而言,其意义有限,仅仅是一本不错的读物而已。小说结构严谨、矛盾尖锐、语言流畅,尤其是小说结尾牛虻在面对腐朽统治者的反抗,在面对生父蒙泰尼里时亲情与信仰的生死斗争都将牛虻不屈不挠、坚定不屈的“斗士”形象推向了巅峰,你可以杀死我的肉体,但是我的灵魂永远俯视着你。最终,同样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者生父蒙泰尼里选择了放逐自己的血肉。

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可能不太会遭受得到“牛虻式”的苦难,仅限于肉体上的。时代的快速分化,在共产主义的引领下,我们丝毫不应怀疑我们的绝对信仰,但个人的信念、三观与灵魂如何在社会潮流的汹涌澎湃中找到自己的栖息地,则成为个体穷其一生的追求与塑造。无论是平凡的人物抑或是伟大的人物,磨难从不挑剔,它总是永不缺位出席每个人的人生大戏。

我们别无选择,唯有蜕变为自己的“牛虻”。

相关文章

  • 《牛虻》之劝说父亲跟“我”走

    不管我活看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以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开展文章,将牛虻钢铁...

  • 如果他们不是父子,会成为一对好基友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 之前对于《牛虻》的印象,全部浓缩到这...

  • 《狮子与牛虻》

    《狮子与牛虻》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狮子和一只牛虻的故事。 有一天,狮子发疯的对着牛虻大吼道:“滚蛋!你...

  • 牛虻:这只是父与子的故事

    初识《牛虻》,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当初,我想当然地以为《牛虻》也是一部革命小说。直到偶然读到《牛虻》,被...

  • 《牛虻》

    “牛虻”所处为19世纪30-50年代,当时的意大利自1796年拿破仑侵入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又被分割为许...

  • 《牛虻》

    《牛虻》影片主人公牛虻(即亚瑟),开始由于他的幼稚、无知,受了教会的欺骗,连自己的情人詹玛也因出于误会而和他决绝。...

  • 牛虻

    一个忙碌的早晨过去以后,无聊就如同风月场的小姐姐们一样热情的向人扑来,盛情无法拒绝。我只好四处溜达,因为手机没...

  • 《牛虻》

    上个月总感觉自己心里空落落的,我猜想是书看得太少了。这两个周末大部分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书本上了,差不多平均一天...

  • 【牛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就会诞生无数个“牛虻”。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世界任何角落,牛虻精神便是这战争...

  • 牛虻

    《牛虻》这本书是一本歌颂19世界意大利革命人战斗精神的书,牛虻是文中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v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