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纪元》是我所看过的刘慈欣老师的第4本小说,之前还看过《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三体》,前两本看的年代久远已没有什么印象,早些时候一口气将《三体》看完后晕晕乎乎,一直没有弄懂书中的关联关系,更不敢提笔写读后感了。今天下午一口气看完《超新星纪元》,再次被大刘的想象力所击中,脑袋里怦然炸成一团,原来世界还可以这么玩。
大人们已经忘记怎么当小孩了,于是世界只能按照他们的规则运转。已为人父的大刘,通过对孩童世界的挖掘,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有趣的画卷。孩子们以玩游戏的心态面对整个庞大的世界,将其当作一个玩具,在“玩儿”中滚动历史的车轮。
ps:阅读小说所带来的乐趣与想象空间,实在是超过其他方式(电影、听)太多。
一、 大人与孩子们的传承
当成年人全部消失,全世界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世界该如何运转、历史的航船将驶向何处?
现实世界,孩子都是在大人的陪伴、督促下成长,一点一滴的传授各种知识、技艺、经验,并按照大人世界的逻辑、思维框架予以教育、培养。逐渐成长、走进社会,一开始可能棱角过大、经受各种挫折,我们通常称为“没长大”;被社会打磨平了,成长为我们父辈的样子,顺着父辈的轨迹走下去,就开始被人说“成熟了”。
难道父辈与子辈们的传承、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这样的轨道发展,别无他径?
当脱离开既定的发展渠道,当需要在短短半年之内,把各行各业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传递给孩子们:使得燃煤发电厂正常发电、通讯系统继续保持畅通、种植农作物、供气供水、市政交通通畅、医生继续治病救人、处理与他国的外交,让孩子们立刻马上成为司机、修理工、厨师、工程师、厂长、老板、医生、士兵、将军、公务员、市长、国家主席。社会这台庞大机器上的每一个螺钉、齿轮、按钮、控制单元都由孩子们独立承担,让他们相互合作、做出决策,管理、维持这个庞大世界的运转,这样的世界又会演变成什么模样? 在我们看来这实在是庞大夸张且不可思议的想象,在大刘笔下则成了最真实的社会形态,用一字一句描绘出夸张却又真实的世界,冲击、挑战我们的思维极限。
这也许是大刘从自己女儿的世界中所觉察到的,孩子们对大人世界的一种好奇、期待:为什么世界非得像大人说的那样,为什么世界不能像玩具一样按照孩子们的想象去“玩儿”。
二、“玩儿”的世界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当时的人类大胆预测90年代全世界将会有数百台的计算机(现在看来这个预测简直就是个玩笑)。
90年代大哥大面世时,没有人会预料到2010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拿一台智能手机,与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进行多种方式的联系(短信、语音、视频)。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网络里的一个结点,每时每刻都接受、产生无数信息,对信息网络里的每一个结点、甚至你所无法感知与想象的角落都产生影响。
现实的社会,普罗大众还在为个人的生存而生活、工作,每一个个体都还是社会体系中的一个零件,为社会的运转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一旦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资变得极为丰富,不再需要人类亲自动手去从事生产生存所需的物品(食物、住房、医疗等等)的时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我们的经济结构、社会又将会变成什么样,世界又将露出什么样的真实面目?
回过头来看《超新星纪元》里的各个时代,孩童们用自己的画笔,打造了一个在大人看来超乎想象的“玩儿”世界。
悬空时代:初脱离大人的管控,失去心理依靠所产生的迷茫;
惯性时代:循规蹈矩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蹒跚前行;
糖城时代:天性焕发以“玩儿”的心态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
三、未知与未来
跳出历史的长河,回看几千年前,用木棍、石块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看起来近乎野蛮。回看200年前,蒸汽驱动的轮船、煤油灯所冒出的黑烟,仍然是落后、低下的旧社会。跳跃至成百上千年后回看信息时代,其实也如同一群成年人在看一群孩童在这个世界上嬉戏玩耍、打造一个所谓的“成年人规则”世界,而我们就是他们眼中的“孩童”。
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未来不可预测,未来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展超出你我的想象。面对未来,除了积极面对,更重要的可能是保持人类最本质的善良与纯真,小心翼翼而又大胆拥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