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读了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畅销书《国文国史三十年》(1)(2)两本书。这两本书以孔庆东2011年春夏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分两册,依照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课程安排,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其间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分析小说、新诗、戏剧等文体,点评了鲁迅、胡适、郭沫若、张爱玲等文化精英。
多年前翻阅过北大钱理群教授等编著的名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本套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通俗版。我在读的同时,随手在便签上即时记录了多则读后感,整理如下。
文学即人学,文学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思想史,一部政治史。
1、中国现代文学从何时开始?一般认为是从1917年开始的,这一年发生了文学革命。最新的观点(严家炎)认为是从1887年开始的,这一年黄遵宪提出了“言文合一”的理论,主张文章要口语化,要使用白话。
2、现代文学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和怎样发生的?周作人认为现代文学起源自桐城派,性灵与现代文学讲的个性解放是一脉相承的主张尊重个人自由,载道派占了上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胡适所谓的“八不主义”,也即是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主张的复活。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加外来的佛教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新文学的思想则又于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种新近输入的科学思想罢了。郭沫若认为是民间和传统士大夫精英文艺加起来之后,再加上一个外来的,就是新文艺。何其芳认为新文学是旧文学的正当发展。在这三个政治立场、文化立场都不一样的人看来,新文学不新,不过是旧文学的发展。胡适、胡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支流。王瑶、唐弢、严家炎认为新文学之新在于民主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这个崭新的性质古代怎么发展都发展不来的。
3、作者认为现当代文学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改造民族魂。这个任务到今天也没有完成,阿Q依然在很多中国人骨子里活着。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只有毛泽东还不够,还需要鲁迅。
4、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悲壮。有悲有壮,先悲后壮。被压迫的中国摆脱了奴役,摆脱了殖民,重新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国文国史三十年1》札记其二
孔庆东 著
中华书局 2011年出版
1、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区别,首先在于表现对象不同,古代文学更多地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圣贤,现代文学着重表现普通人、现代人。现代文学的一大批作品通过表现普通人中的两类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深深挖掘出了中国的所谓国民性问题。其次在于创作手法不同。现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古代以浪漫主义为主。再次在于现代文学具有通俗性与现代性。最后在于思维方式不同。古代文学思维是感悟式的、印象式的、审美式的,现代文学重理论,重思想,重思辨。
2、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也有相同方面。首先,好作品都来自于满腔郁闷、发愤著作。其次,都具有实录精神,这一点源于古代史书写作方式,现代文学继承了这个精神。再次,都有抒情意识。最后是都追求意境。
3、作者认为言文一致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最大变革。语言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工具。语言是最厉害的武器,是一种文化侵略、文化征服的工具。当今世界对中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铺天盖地的英语教育。文言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有审美价值。
3、1917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开辟了文学革命的新时代。蔡元培改革北大,《新青年》从上海移民北京。“五四”运动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孔、反传统。陈独秀、李大钊等质疑的是孔子等圣贤的思想是否还适合于今天。他们批判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塑造起来的原始孔子的偶像。
4、要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这些从西方输入进来的概念,就必须有新载体。所以思想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要引起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国文国史三十年1》札记其三
孔庆东 著
中华书局 2011年出版
1、文学革命的内容,一是反对文言,促使白话成为了国语,二是提倡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文学革命的同时也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出现了一批大学问家。
2、文学革命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影响最大的社团是周作人等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第二个影响特别大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东京成立。新诗、杂文等新文体也出现了。
3、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了自我更新的现代之路(是自我更新,而不是说外来的变化更新),开辟中华文化的新纪元。
4、新文化运动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都还没有生根开花,我们对科学、对民主、对自由、对革命的理解,都还存在着极大的误区。
《国文国史三十年1》札记其四
孔庆东 著
中华书局 2011年出版
1、鲁迅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中国从鲁迅去世到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几乎都要从鲁迅那里寻找思想资源,都要重新解释一次鲁迅,这个社会才能继续前进。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人的书不能不读,不能不通读。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不了解这两个人,你就闭嘴不要谈中国。毛泽东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的实践和鲁迅的理想是一样的,就是要改造国家,改造民族,改造中国人的灵魂。鲁迅的笔最猛烈抨击的是知识分子,鲁迅没有权力,他只能批判,毛泽东有了权力,他也要改造知识分子,他改造知识分子其实跟鲁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鲁迅跟毛泽东的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2、《狂人日记》作为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它一问世,就成为现代文学的一流经典,鲁迅一出手就是一座高峰。《狂人日记》写到最后,更深刻的一点是,其实大家可能都吃过人。鲁迅呼唤塑造新人。作者把《狂人日记》看作鲁迅全部小说的总纲,这里蕴含着鲁迅小说的大部分命题。通过《呐喊》集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鲁迅用心灵呐喊、批判。
3、《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可能是现代文学最重要、最了不起的作品。这篇小说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了落潮阶段,鲁迅进入彷徨期。鲁迅在30年代写的杂文,如同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所有的敌人都承认鲁迅是天下无敌的。
4、鲁迅思想第一个宝贵的方面是怀疑精神。《野草》中有一句话叫“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也即是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讲过,从来如此便对吗?就是讲的要有怀疑精神,反对“从来如此”。第二个是鲁迅的现实精神,他反对空想,不重视彼岸,他重视的是怎样从此岸到彼岸,他重视的是路。第三个是绝望精神,鲁迅说希望其实是假的,绝望才是真的,没有希望才是真的。鲁迅是绝望之后仍然战斗,这是汪晖先生和钱理群先生的观点,叫反抗绝望。绝望的态度其实又是儒家所说的无欲则刚。鲁迅是最坚强的革命战士,恰恰因为他对革命不抱希望。革命之后他可能还是利益受损者(他曾说革命胜利之后他可能穿个红马甲在上海扫马路),但他支持革命,就是因为革命是正义的,革命是解放大多数弱势群体的。他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为最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是他比很多共产党人还要讲马列主义,他是共产党人之上的超人一般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国文国史三十年1》札记其五
孔庆东 著
中华书局 2011年出版
1、文学是历史变动的晴雨表,每当历史变动,最先反映在文学上面。文学里面反应最快的又是诗歌。晚清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我口”是新诗的萌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里面的诗歌思想很浅,用词很简单,但是这个第一步尝试很有意义,从此做多好诗出现,彻底打破了古诗的格律,而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周作人和周树人兄弟进一步打破了旧诗的镣铐,真正做到写的新诗既欧化,又能够传递“五四”精神。郭沫若是人剑合一的纯粹诗人,他最了不起的作品就是《女神》诗集,被认为最能够表达时代理想,这本诗集最突出的一点是那种铺天盖地的破坏的气魄。“五四”是一个破坏的时代,破坏一个旧世界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在这点上其他所有作家,包括鲁迅在内,谁都不能最准确地传递“五四”精神,只有郭沫若。最能代表《女神》的是其中的《凤凰涅槃》。
3、湖畔诗派的诗质直单纯,跟《女神》那种磅礴浑厚是互补的。小诗受日本俳句影响,表达细腻微妙的情思,冰心的小诗比较有名,宗白华的小诗充满哲思。冯至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受德国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歌抒情风格中有理性的因素。
4、新月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他们为新诗规范化做出了贡献。新月派后新诗的整体框架就建立起来了,沿着格律体、自由体两条道路向前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