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透视经典简书优秀作者文诗荟萃美文集结地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作者: Utpalavarna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13:27 被阅读91次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读《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册》有感

                      作者:  陈沁

              很多年了,离原著出版大概有九十年了罢,我仍然记得那个画面:  两条细细长长的麻花辫梳在脑后,她走在狭窄的巷边小道里,这时候是深夜,蓦地,风吹起来,手里的宣纸顿时掀上了空中,漫天飞舞、纷纷扬扬。两只玉样的手,好似洁白的雪团,伸出去抓住些什么,或者,竟要融入它,凝滞成一幅娇静柔美的窒息,慌乱,却恰恰叩人心扉。这本书是叫作《金粉世家》的,活脱脱一版民国红楼梦!自然,作为晚辈的我,是没有机会身处在当年的环境下,瞻仰到此书大盛的万分之一风采。不过是仰仗闲暇时,透过那四四方方,从框里冷清秋的盈盈一笑,再至框外观众的目不转睛,隐约嗅出一股人们常说的味道来,是所谓经典吧?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就连写下这一段文字,内心仍不免一阵悸动,习惯的说法是——电视剧为活物,书本为死物,可又怎么不能说电视剧为活物,书本亦为活物呢?也许,敲着键盘的当代青年,除了仅存的柴米油盐,已深深埋进视觉的梦幻享受之中,曾令人又喜又忧的“传统风骨”,则脱得一丝不挂。还好,眼前摆的一本书多多少少弥补了我的需要,毕竟在这里,它充当了警醒民族的师者,藏在“豆腐块”里呐喊的文豪、诗人、剧作家们,是我们的救星!笔落下去了,人物便立起来,灯影碰撞、红男绿女,亦或乱世三情、有血有肉。众说纷纭,声音杂乱,汇成一口大钟,狠狠地朝青年撞去,裂之愚钝……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但,倒不必太过忧患,戏剧与文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古即有之。早于19世纪,西方话剧就乘着异国远渡的海轮,浩浩而来。炎黄子孙敏感的神经,初是受不了这不速之客,经过一番嘶叫咧喊、五光十色的折腾,心理防线一天天塌下去,遂击破、主动迎进!纯洁的艺术价值,哪怕是门前多少迎来送往,亦不卑声色,持有花香,宾客自来。它改了头面,讲中国人的语言,披中国人的衣裳;一副入乡随俗的乖巧,甚是讨喜!从此,便不再有人把它当强盗,而演出台本的问题,中国的文人雅士也表示愿意协力成全。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1907年,春柳社迫不及待引入《茶花女》第三幕,宣布中国戏剧成功向现代形态演进,至此,见着了一丝希望和浩瀚的票房,笔杆子开始约在深夜、午后飞快运转,辛亥战难下,它们不甘落后于枪友,攻入地势,行缭乱之威!创作助以演艺,演艺反之推动创作,如此的轰轰烈烈,加上中国旧戏的斗争,亦不算多余。思想的碰撞、交汇,文人们干了一场漂亮的仗!多年后我手中细评的《风雪夜归人》,即为余少群主演的吴祖光剧目所感得!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是料想之内,西方的语法催生了白话文,洋里洋气,文言文嫌弃它的繁重累赘,它却有强硬的“后台”,对一切陈旧嗤之以鼻,是那些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思想的学者们,不惜政策施压、大加讨伐!可贵在于——濒危境下,仍有刘半农这样的勇士,向旧文学伸出援手,提作改良,给予对方反击。然而,中国的文字却大有妙处,只怕后生晚辈不懂得欣赏;海派作家张爱玲认为:“每一个中国字都是有其色彩、气味、情感的”,我想,它之所以卖相好看,有情有义,也是上古祖先的馈赠,发明象形文字,赋以其异国语言所未有之形体,故而形象生动,一段段铺过去,故事浮了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但终于又到了可叹之处,当代的青年,或许多出于倦怠作文的缘故,对创作避之不及,三令五申,甚至加以赏钱才肯动笔。他们自然是没有“传统风骨”的,我倒愿意热爱文学的青年朋友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众派分流、交集、争辩,那般的精彩纷呈,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了!所幸,上世纪的作品争议还在继续,围绕琼瑶老师小说里的“三观论”此起彼伏,虽骂声不绝于耳,火热程度却是日趋愈上,哪怕读者的观点偏激,过分束以人物多余的道德,此番的不同声音,也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活力!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如要“治懒”与发掘,意识到文学的美是首要的,其次是勤于练笔和观察,莫以积累不足为借口。我出于义务帮助的心理,将热衷进步的学生们组成了文学群体,每周里研习文法、赏析名篇,课后交流作业、锻炼总结能力。有畏难退出者,亦有另一部分勤勉好学的为我所骄傲!期间探得——长文里蕴着断句的学问,尤以李碧华为胜,观久悟之,抑扬顿挫,繁而不烦,为文学稀罕!此外,报告文学对通讯的延伸、《边城》里借背景抒情的牧羊歌调、鲁迅深入灵魂的《阿Q正传》等,祖师爷留下的精神财产,成千上万,若论“拿来主义”,大可“拿去”作谈资!青年们也务必常作文章,三天一长篇,其他日子作影视短篇,阅历尚少的,正是借“拿来”的方便,依赖外国人开发的网络,大量寻觅优质影视音乐资源,无限题材作词,既可保持写作水平,又可免去长篇大论的频繁,三日里专心筹备好一篇文章,有效率地提高水平,余下的,只需保证阅读量,时时思考,汲取建议,博采众长!

    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文艺青年们,是应以振兴文坛为己任,不顾他人慵懒,而有凭一人之力撬动乾坤的志向和举动!这便是我的感悟了,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相信恒久行之,“传统风骨”必丰满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之青年的“传统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o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