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里仁》择其三

《论语·里仁》择其三

作者: 朝彬彬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2:06 被阅读0次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浅见:

    在这则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孔子是将智与仁对立来讲,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样看来,在智与仁中间,孔子倾向于仁。仁,即深于心底,彻骨不变的大爱厚仁。拥有仁道的人,能安贫乐道,不会因利乱动。智者,如果不仁,就会耍小聪明,把仁爱之心长挂嘴边并不谨行,只是将仁作为自己实现利益的工具或者因为仁有好处才行仁道,这种仁是不长久的,是有条件的。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大仁的人微乎其微,但我们可以以孔子思想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智仁兼具之人。

    十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浅见:

    这一则,主要讲仁德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我们之前学孔子,觉得孔子似乎只知道仁义礼信。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靠我们自己努力,以我们的能力得到的富贵安逸,我们得之踏实安稳,消费起来更自在,安心。反之,拿上不是我们努力得来的财富,就算消费起来也觉得不踏实。现在生活,感觉人们已经被物欲蒙蔽了双眼。所有的人都想尽办法获取利益,哪还管什么仁义道德。而今再读论语,再反思,也是清涤心灵。

    十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评析:

    本则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念乡土,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钱穆先生解:

    本章言君子小人品格有不同,其常所思念怀虑亦不同。活说:此章君子小人指位言。若在上位之君子能用德治,则其民安土重迁而不去。若在上者用法治,则在下者怀思他邦之恩泽而轻离。两种不同的解释皆可通。

    浅见:

    历来注家之释相仿,曰:君子常思德,小人常思乡;君子思刑以治国,小人思小惠而利家。故而皆鄙小人而高君子。然而仔细阅读,会发现,这里的君子不是孔子平常的仁义礼信的君子,小人也并不是真小人,君子应该是上位者,小人应该是下位者,是普通的老百姓。上位者以德为本,则百姓'知耻且格',即安于本心,安于故土也;上位者若常思严刑峻法,则百姓'免而无耻',而心怀利矣。作为教师,作为一间教室的上位者,我们应该怎么样?是以德治人,还是以刑束人。如果我们给学生的事爱心,关心,尊重,信任,我们就会收货学生的真心。如果我们仅是以自己的教师职权吓唬学生,恐吓学生,惩罚学生,那么学生会慢慢的越来越害怕,越来越反感老师甚至这门学科。对待学生应该宽严有度,可以严厉,但严厉是针对具体的他的错误,而不针对孩子品性,不以一件错误而否定一个孩子,或不因一件事来判断是这个孩子是好是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仁》择其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ww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