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要未雨绸缪
两会上,总理宣布要降低社保费率,还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代表委员提出要促进老年人口再就业和培训,还有许多代表委员提出要加大对幼儿幼教、入托等配套服务,这些即将采取的政策和建议提案单独来看都是不同的点,但当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养老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未雨绸缪的重大问题。
降低社保费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保基金的资金流入变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老年人口2.5亿,按照现在的稳定支出水平和缴费比率,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时点是2028年,2035年会花光全部结余。更不要说总理还承诺养老金还要正常增长,如果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个计算的时点只会大概率提前而小概率延后。
要想让养老金能够更长更大范围内覆盖,在不降低支出水平的前提下,要解决的自然是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就要靠更多的就业人口,有一个人就业就要有一份社保缴费的流入。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自从全面二孩以来,2016-2018的出生率持续下降,甚至还不如没有放开前的比率高,刚刚超过1%,从实施效果来看放开二胎已经很难抵御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严峻趋势。这里边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抚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学、就业这笔支出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委员提出的解决入园、0-3岁抚育等建议提案就是在分担家庭负担的一种措施,从根子上也是为了解决一部分人口出生的问题。
出生人口到就业人口还有很长的时间成本,要能直接见教的方法就是让老年人就业,这个建议不是不可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支撑除过重体力劳动以外的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获得一份收入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也缓解社保和年轻人的压力。在此之前,曾经盛传的延迟退休其实本质上就是老年人口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办法,比如说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这是因为不同地方养老金的不平衡,有些地方收的多支的多,结余较多,有的地方收的少支的多,收不抵支,这样就可以通过多的地方少发来抹平少的地方的亏空。2018年中央统筹的养老金规模已经达到6000亿元,这个制度继续执行下去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当然还可以通过养老金的投资增收来实现增长,这些年养老金入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上市公司的背后都能看到社保基金的影子。比如最近舆论关注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旗下的京沪高铁等即将上市的公司就有社保基金的注资。但股市有风险,这部分收益并不稳定。
还有用划拨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方法来补充社保基金。这些都是近些年采取过的措施,效果是有的,但都不如人口增长稳定、科学合理的人口结构来的长久和可持续。
造成如此情形的原因,除过人口政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养老服务几乎是政府在一力承担。家庭始终是承担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但家庭这一单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升级,421家庭结构的现状制约,老人的看护重任还是要落在政府头上。因此,扩大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也是出路之一,让更多的老人通过社会组织、企业力量来获得养老服务。这些办法现实中也存在,比如以房养老等,这都是在尝试和探索。
把目光聚焦到正在就业的人群上,还存在结构性就业失衡的问题,每年年初都要闹出的用工荒、招人难,还有最近盛传的互联网企业大幅度裁员的问题,都是对养老问题的压力。
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业优先就不得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当下的社会稳定,更是长久的发展繁荣之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