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追求内心世界的妥帖。
声色犬马充塞四虚,酒足饭饱麻木感官,灯红酒绿掩饰不住内心空洞,喧哗骚动更显寂寞,对我而言,心安处才是故乡。
举目而望,现实只能满足生存,意义需向空中寻求,do some art.
音乐、诗歌、电影、小说、油画、雕塑,它们只是形式不同,表达自我殊途同归。
艺术不是观念的直接说明,是通过呈现生活的全貌或片段来表达观念。
所以,捕捉细微感受的能力很重要,将这种感受用擅长的方式传达出来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这种传达出来的“语汇”能否新颖。
多一种新颖的表达,世界就多一种语言。
世界越来越繁杂,资讯越来越密集,个体越来越分裂,逻辑越来越难以自洽,现代人越来越追求反差感 。
自洽成为单调,成为无趣,快节奏时代追求变化,越多面越有趣,反差越强越有吸引力。
那岂不是会变脸的小丑成为万人迷?
变化绝不是唯一衡量,只看重数量也太过工具理理性。
生命力,蓬勃的,热烈的,绽放的生命力才是最具吸引力的,反差感是不同形态生命力张显的呈现。
青春故事,公路电影,party,泳池,高饱和度,makeup,love story,复调,歌舞,这些就是生命力吗?
重复的故事,蹦不完的迪,喝不完的酒,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从大学校园搬到了高中,就更有生命力吗?就更酷吗?
显然不是。
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
韧劲和独创性。
不如隐入尘烟的麦苗,涝过,旱过,随风逝去过,不死。
不如最不起眼的小草,踩过就倒,一晒就枯,然而一场小雨,就能恢复生机,更绿,更耀眼。
青春期的酷很多时候只是一场华丽的意淫,是自卑的伪装,迷茫的反抗,空洞的盲从。
真正的酷最终能自洽,无论经受多少外界影响,这些因素能为我所用,无论反差有多大,它们能形成闭环。
我喜欢高饱和度的亮色,造型感十足的设计,密集且节奏分明的鼓点,喜欢摇滚,喜欢后朋,喜欢张扬与放肆。
我也喜欢博尔赫斯的图书馆,深夜的潜水艇,古典静穆的雕塑,喜欢旁观,喜欢沉思,喜欢静谧和充盈。
静处感受与反思,闹处创造与实践。
这些我,并不矛盾。
这样的我,才更加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