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用“整散结合”来描述语言的声律与对称的现象,除了整散结合,还有很多技巧也能灵活反映语言的生动性。
比如问句的使用、人称的处理、全篇句式的呼应。使用问句增强了语言声调的起伏,因为问句的语调是上扬的。人称的灵活使用会缩短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全篇句式呼应方面,开头和后面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一致。
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对偶、匀称的习惯,最严格的对称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对偶”和“排比”。有关书籍中的规定:对偶要求字数、结构相同,字面对应;排比要求三句以上。
事实上,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群体,句子形式的变化和发都是一个心理和言语操作的流程,这个流程是不能截然割断的。“对偶”和“排比”之间存在着过渡状态,因此,我们不必胶柱鼓瑟,不妨把对偶、排比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句式统称“对称句”,然后集中精力来探讨它有哪些衍生形式和值得注意的持点。
回环:回环诗、回文对联,甚至现代诗里也有回环的修辞手法。举个例子:处处花飞花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顶真:它在叙事上可以使“情状紧迫,扣人心弦”。在写景上能使“文句自然明快”,有“文句紧凑的效果”。顶真本身并不体现对称,但是它用于议论,常常出现层递和连锁,这就与对称(排比)挂上了钩。
在我们汉语里,顶真甚至于很容易与回环结合。我们之所以要分析对称(包括与其他因素结合)的衍生形态,是为了防止用我们自己归纳的概念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自己;当我们观察对称的各种衍生形态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它的基本形式——对偶、排比。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有实践和训练价值的是排比。在本章第一节《中学岁月:发展和语病共存》里,我们把排比的出现作为中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因为它意味着青少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控句能力的逐渐成熟。不能不说这种对称、优美的句式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十四五岁、十六七岁的年龄,对此又怎么能不怦然心动呢?心动是一回事,熟练地运用它是另一回事、后者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能够恰当地点拨,就要知道它操作的要领。
一般而论,如果说对偶以声调见长,则排比以气势取胜。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里说过,就思维方式而论排比(包括一些相互对应的双句)的基本思维流程是拓展——把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解,再用相似的句子形式进行组合。善于不断改变思维角度,捕捉更多的切入口,是思维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注意排比格式内部的排序。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递进,一种是并列。排比既然以气势见长,在可能的条件下,自然要尽量组成递进的格式,但最重要的或与其最强的应该放在后面。
二是正确而熟练地运用重复。关键词语由于重复得到了强调语势加强,本来连绵不断的内容,由于分裂也眉目清楚,句子的清晰度反而提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质上是长话短说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效的重复是修辞,无效的重复是语病,得失之间在于语感。
排比的形态有很多变化,抒情式和议论式两大类,抒情式排比比较注重声调和辞采,议论式排比更注重雄辩的力量。
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通过反复刺激来加深对方的印象,因此排比所重复的往往是语气上要强化的地方,口头表达的时候,这种强化的地方一般也是重音之所在,重复不限于排比的格式,而排比格式常常需要重复恰到好处的重复是排比格式,之所以能够加强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进一步拓展,就是铺陈。铺陈就是对同一概念或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局部来反复渲染烘托,使之扩大到相当篇幅,建议收到强调的效果,如果说词面错综是与语词叠用的变体,那么,铺陈又可以说是词面错综的变体。
铺陈是比较容易与排比结合的,易于反复则更常常采用排比格式。排比是一种句型,重复不是。排比和重复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语言现象的修辞概念。殊源同流,在这个层面上,重复和对称很自然的走到一起来了。
语言的整齐与变化,是声调和对称的艺术,是语言的音乐。语言的艺术不能指导你怎么去认识世界,也不能告诉你要说些什么,它只能在你有话要说的时候,指导你怎样去表达怎样表达的更清楚,或者怎样表达的更动人,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语言艺术的陶冶作用,对人的影响是存在的,它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对语言世界的观念和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