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2·6)

《随园诗话》通注(2·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6-20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二·六】

张燕公阎朝隐诗,炫装倩服,不免为风雅罪人。王荆公因之作《字说》云:“诗者,寺言也。寺为九卿所居,非礼法之言不入,故曰‘思无邪’。”近有某太史恪守其说,动云“诗可以观人品”。余戏诵一联云:“‘哀筝两行雁,约指一勾银。’当是何人之作?”太史意薄之曰:“不过冬郎、温、李耳!”余笑曰:“此宋四朝元老文潞公诗也。”太史大骇。余再诵李文正公昉《赠妓》诗曰:“便牵魂梦从今日,再睹婵娟是几时?”一往情深,言由衷发;而文正公为开国名臣,夫亦何伤于人品乎?《孝经·含神雾》云:“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其立意比荆公差胜。

张燕公,即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入仕后,多次升迁、贬谪,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后又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进封右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按:张说的“说”字,读yuè。

阎朝隐(生卒年不详),字友倩。唐赵州栾城人。少有名,连中进士、孝悌廉让科,补阳武尉。中宗为太子时,阎朝隐担任舍人入内侍奉,得武则天赏识,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性滑稽,善佞。张易之等人所作篇目,多是阎朝隐和宋之问代写。圣历二年(700),武则天病,令阎朝隐前往少室山祈祷。阎朝隐便沐浴,把自己的身体放在盘里当作“牺”(祭品),请求用自己来代替武则天的疾病。回到神都(洛阳)后,武则天刚好痊愈,于是给阎朝隐很多褒奖赏赐, 不久又转任麟台少监。神龙元年(705),发生神龙政变,张易之被杀,阎朝隐也被流放到岭外。唐中宗景龙初年(707),从崖州遇赦免后回京,担任著作郎。唐玄宗先天年间(712—713),担任秘书少监,不久犯事被贬为通州别驾,最终卒于任上。

炫装,音xuàn zhuān,亦作“炫妆”。意思是盛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女郎亦炫妆出,姿色绝俗。”又《聊斋志异·新郎》:“新郎出,见新妇炫装,趋转舍后。”

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故称“王荆公”。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6)》。

《字说》,古籍名。宋·王安石撰。二十卷(王安石《进〈字说〉表》称“二十四卷”)。《宋史·王安石传》载:“《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后来新政既罢,此书遭禁而湮没不传。今人张宗祥、胡双宝各有辑本。

九卿,音jiǔ qīng。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汉书·百官公卿表》据经学家之说,谓西周已有,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与少师、少傅、少保的总称。秦有这种制度,但西汉初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后世九卿具体所指有所不同。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冬郎,唐代诗人韩偓的小名。宋·钱易《南部新书》乙:“韩偓,即瞻之子也,兄仪。瞻与李义山同年集中谓之韩冬郎是也。故题偓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冬郎,偓小名。偓,字致光。”

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的余习,色彩艳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新唐书·温庭筠传》谓庭筠“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唐才子传》也说庭筠“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李文正,即李昉(925—996),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北宋建立后,为中书舍人,至宋太宗时升迁至参知政事、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晚年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附:宋·李昉《赠襄阳妓》:岘山亭畔红妆女,小笔香笺善赋诗。颜貌共推倾国色,篇章皆是断肠辞。便牵魂梦从今日,得见婵娟在几时。千里关河万重意,夜深无睡暗寻思。

《孝经·含神雾》,实为《诗纬含神雾》,汉代无名氏创作的谶纬类典籍。汉代《诗纬》三种之一。今已佚,仅存少量佚文。关于书名之义,赵在翰《七纬·诗纬叙目》云:“天运人事,统诸神灵,以言其象,氛雾冥冥。”又云:“图录之神,祯祥之降,日《含神雾》。”该书载天人灾祥感应之征,序列上天五帝座之神名,并以六律五音与国风地域相配,如云:“齐地处孟春之位”,“律中太簇,音中宫角”等,其中引“孔子曰”云云,并扶乩降神之词,以其含神灵奥义,幽隐朦胧如雾,故名《含神雾》。此书在东汉灭亡之后,与其他“七经纬书”均遭禁绝。至宋代时,仅有《易纬》存世,余皆亡佚。清代,《诗纬含神雾》有辑本数种。按:鲁迅文集《坟》中的《摩罗诗力说(2)》曾经提及此书:“关于诗持人性情之说,见于汉代人所作<诗纬含神雾>: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文中“暴去“一词,有人翻译成白话文“暴露而丢掉了”,恐非原意。我的理解是:“诗,就是秉持。秉持自己的性情,使其不要过分背离。”一家之言,恳请指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ic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