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了人的行为一贯可以被预测,然后呢?人的目标是什么?或者确切地说,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拟合什么假设函数?
这里要谈的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那是说,每个人在有局限的情况下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为这是一个拟合目标函数的过程,就暂时无需对他进行过多的讨论,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判断;我们只是期望的是这个假设还是有利于我们去解释和判断人类的行为,提升推测力就够了。
我的理解,这里很类似于Learning from Data中的概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8273/10a2eac78489d516.png)
当然在此假设下我们不能偷懒,不能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说:因为人类是自私的 —— 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人在什么条件下会进行什么样的转变:
假如我们随意说任何行为都是自私,像套套逻辑那样不可能错,那么这自私的假设就会变得没有内容,空空如也,没有用场。但假如我能指明一些局限条件,用于指定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会因自私而做某些选择,而这局限条件的转变会导致某一种行为的必然转变,那又另作别论了。
再做一个类比,其实这里的局限条件,可能是几种:
- 假设集本身,也就是我们认为这个假设函数的架构是怎样;
- 假设函数H中的参数,某种意义上是心理意义上的“价格”,多了或者少了,变大或者变小了;
- 输入变量样本的分布,也就是P on X,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见到的世界”,是发生器产生的、而且被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不包含potential outcome的世界
因此,所谓观察到局限条件的转变,可能有三种转变,虽然也许第二者更常见,也就是“价格”进行了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