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络上或者畅销书中涌现除了一些“大牛”,他们讲学习方法,讲时间管理,讲提高能力的本事,颇有新时代“成功学”的味道。例如知乎的采铜、战隼,还有写《时间的朋友的》李笑来,写《暗时间》的刘未鹏,写《万万没想到》和《智识分子》的万维钢多少也算是(万维钢我是十分喜欢的,他的文章都是由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引出,转述其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论,但不盲从,有时也只是为了告诉你新观点来开阔眼界)。
以上列举的这些人的书或者文章我都读过,写的确实也还不错,读时觉得“嗯,有道理”,“就是,这个方法相当好”。但是之后呢,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在脑子里的东西寥寥。一方面是因为里面写的道理偏抽象,有的还很个人,自己没有进行实践,所以印象不深,对自己管不管用也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书是需要重读的,除非太烂的。在经历了人生又一个时期后再拿出来读,会有新的感受。
这一类书,读几本还不错的也就差不多了。一些人将他们成功的方法总结出来分享给我们,或者将读过的书转述给我们,这很好。但可怕的是,我们知道了太多“方法论”,却缺了实践和打磨,真正让我们变得厉害永远是行动。就像一个想学摄影的人买了相机、配了好镜头,找到了一堆教程,却一个月拍不了几张照片,那他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电影《饮食男女》不是也有句话:“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菜都准备齐了才下锅。” 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才应该是人生的常态。
现代人的世界太复杂,每个人都想脱颖而出。正是迎合了这种心理,微信公众号的各种“方法论”类的文章比比皆是,看得多了,无非都在重复那些“大道理”,顶多加上一些细节和新名称。最近打开喜马拉雅FM,你也会发现广告变多了,付费内容猛增,涉及英语、读书、做人、管理、科学、历史……贩卖知识和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作为渴望知识的我们,千万不能迷失其中。
说说我刚刚重读的一本书《精进》吧,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大约一年前出版,出版不久就买了。作者采铜是知乎名人,大量的精品回答是关于思维和方法的。这个月又拿出来重读,很快便读完了。里面有老生常谈,也有作者的新感悟。有人说这本书鸡汤,有人说鸡肋,有人说是炫技。但我们读书总是要取其精华的。整理出书中的精华,以清单的方式列出,以便时时自省,也为了以后不再重读。各位不想读此书的也可以大致了解书中主要思想。
1、生活在当下,不沉浸在过去,并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
2、“远期未来”意义重大但抽象,在“近期未来”会受到各种诱惑或阻碍,可采取极端措施,如删掉电影、游戏,切断网线。
3、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即收益短且不能累加的事情。
4、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过滤“噪音”。
5、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6、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我们就能从闲暇中获得更多放松和满足,比如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7、做选择时,警惕四种错误的假设:①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比赛,项目已设定好;②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种种经历相互独立;③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④零和博弈: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很少想双赢方案。
8、有用的思维框架:①目标悬置:把目标放一放;②能力嫁接:找到能力新的适用领域。
小事先处理掉,减小心理成本,如:拿快递、洗碗。
9、拿到任务后先集中解决核心问题,后面的支持性工作和具体操作就不太担心被打断了。
10、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
11、每做完一项工作进行“复盘”。
12、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3、不要只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14、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通过写作进行知识操练。
15、善于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
16、大脑的“断舍离”:①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②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信息;③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④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17、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18、意外、混乱或者随机性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可以同时读不同的书,也可以尝试“泛主题阅读”,即在主题阅读中加入与主题无关的书。
19、把事情做到极致,但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20、学完新东西要延迟一段时间再测试;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
21、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在努力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22、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作为一本现代的“成功学”,《精进》有其亮点,但是不能被副标题骗了。如何让自己变得厉害不是看一本书就能知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