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份去贵州旅游看到了大小七孔桥,那里山清水秀,两座古桥也很漂亮,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也给我的贵州之行留下深深的记忆。
从贵州回来后,某日在网上搜到我的家乡衡阳县也有一座古老的七孔桥,那里不仅景色很美,而且古桥经历战火的洗礼,屡立战功,至今仍屹立在波光粼粼的蒸水河上,于是决定前去打卡游览。
不巧的是,计划出游的那天,入冬后的天气突变,最高气温从先天的26度直降到13度,我出发时室外只有7、8度,还刮着呼呼的北风。由于不通客运车辆,我只好乘坐摩的前往。
这座七孔桥全名叫石鼓七孔桥,位于西渡镇新桥古街(清花湾)南面约500米的蒸水河上。
自唐宋以来,新桥就是衡阳西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口岸,但由于有蒸水和清花两河的分隔,人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清同治年间,在当地大姓谭族的倡议下,清花湾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手艺的出手艺,他们开山凿石,历经十数个寒暑,用勤劳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于光绪五年(1879)完工,在清花河新桥入蒸口修建了一座条石搭板桥,在蒸水河上修建了一座蔚为壮观的石质七孔桥。
这座石质七孔桥长130余米,宽7米,高10米,桥面和桥体均用山石砌成,据说都是当地百姓是从十公里以外的阳古坳山上开采而来,非常坚固耐用。
这座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是当时西渡与衡州的连接通道,也是进出衡州古城的必经之路,更是贯通衡州与宝庆(今邵阳)、零陵和广西等地的陆地驿道,也是湘江支流蒸水河上“九陂十八渡”之一。
石鼓七孔桥与当地人民同风雨、与中华民族共命运的厚重脚印,见证着清花湾的世事沧桑、历史风云。
上世纪二十年代,石鼓七孔桥见证了工农革命军智退国民党团兵的英雄壮举。那里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参谋长朱坤山率领精干队伍,疾驰新桥迎敌。
朱坤山在七拱桥上布下警戒,监视衡阳城方向敌情,自己则带领战士走店串铺,开展群众工作,在新桥的街头巷尾贴满了“打倒反动军阀”“消灭挨户团、清乡队”的标语,还有一张上写着:“大家团结起来,谁敢再来打杀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的大幅告示。
当清乡头目曾丽珊率部耀武扬威开到了新桥街上。但见满街贴着的标语和告示,曾丽珊惊恐万状,慌忙带领团兵掉头向衡阳城逃去,不可一世的清乡团兵消失在薄暮中,朱坤山立即率部与主力会合,在板桥全歼了另一路来犯之敌。
抗日战争时期,方先觉将军率领部队参加衡阳保卫战,该桥是后勤补给的重要交通枢纽,为衡阳保卫战立下不朽的战功。因此,衡阳保卫战期间,该桥遭日军多次轰炸,二孔分水处被炸毁,桥体也伤痕累累,但神奇的古桥岿然不动。
七拱桥还见证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英雄壮举。1949年9月13日衡宝战役打响,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进军衡阳,国军全线溃退西逃,衡阳获得解放。七拱桥以极大的热情,张开她博大的胸怀,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三天三夜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川流不息,通过七拱桥,沿着衡桂古道,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西勇猛追击,在祁东黄土铺全歼了白崇禧号称为“皇冠上的珍珠”的第七军和王牌第四十八军,共歼敌29800人。七拱桥为人民解放建立的功勋,永远记在了革命史册之上。
石鼓七孔桥不仅经受了战火的考验,还经受了多次特大洪水的袭击,至今依然安如磐石,闪耀历史文化的光芒,气势恢宏屹立在蒸水河上。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座石桥,于2015年8月在石鼓七孔桥上游五六米处,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桥——衡阳县蒸水新桥,作为车辆通行。而这座石鼓七孔桥经过修缮,更为清花湾(新桥)这个全国乡镇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中闪耀出最夺目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