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天,是想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记录每一天,不仅可以记录新的认知和思考,也可以让自己把开车时间用上。不过,对于自己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段时间很忙,呈现出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其实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挺长时间。记得去年,一个同学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状态,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过周末”。当时,并不特别能够理解,和自己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认知模型有出入。但经过今年,生活和工作物理空间进行了融合,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变得越来越模糊,慢慢的能够理解了。
新时代,新形势,有些时候,会感到兴奋,感到希望,但也有一些时候会觉得焦虑,会产生一些高能量情绪反应。怎么能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一点,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新的改变和提升,这是2020年经常会在自己脑子冒出来的问题。今年很多时候,自己在回溯过去的自己,回溯原生家庭的印记,非刻意的涌现思考。也许是有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像两面镜子一样,在人性的最底层不断的照着自己。让自己看到过往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未来的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让自己成长,对己对人,对家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事情。
累,忙。其实,要看怎么定义。累,到底是身体上的累,还是心理上的累。首先界定清楚,然后再想办法解决,身体上的累,可以在空闲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储备体能,如跑步,健身,外出散步,爬山,游泳等。心理上的累,怎么办?可能是当下更多人正在面对的,时代发展越快,对创新和变革需求越高,心理考验将越大。有些时候,怕不怕身体疲惫,怕就怕心力交瘁,怕就怕精神坍塌。所以,要想让自己心不累,得反观自己,回归本心,认知自己,本我,真我,超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未来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一些什么事情,想达到什么高度。这是需要勇气的,需要回归真实自己的,尤其是年龄越大,向内探寻的努力需要做得更多。身心灵,身体,心理和精神,都需要合一,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
想想最近,运转得像陀螺,越转越快。这种状态自己是不喜欢的,古希腊人说过:“闲暇才能出智慧”,而自己转得有点太快了,虽然自己努力在调整节奏,优化状态,但模式不变,会发现外界的驱动力,推着自己不停的在往前走。我得稍微停停了,克服一下惯性思维。不想随波逐流,虽然已俨然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但还是想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有质感,多彩和别致。所以今天这样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能帮助自己更好的看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时候在想,过去自己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过着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然后再反观现在的自己,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努力程度,效率,方向,目标感和激情似乎都比过去提升了一个台阶。但到底什么带来了变化,而变化又带来了什么?这些还得静下心来想想。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一旦开始改变,将会永远在路上。走走停停,动动静静,调整,反思,提炼和升华,螺旋式精进。
2020年对于自己来说,极特殊,二胎,三次非连续性鸿沟的跨越。曾经的度日如年和如今的度年如日。人生很长,不要让自己老得太快,人生很短,不要让自己浪费时光,体验,感悟,成长,痛并快乐着。在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的2020,自己是在不断突破的,也变得更加的爱自己,爱他人。底层下探,上层突破,中层扩宽,全维度的变迁。
对于工作,说实话,自己挺喜欢教育事业,不仅能改变自己,而且能影响他人。但工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生活美好,幸福,让自己过得开心,工作事情才能干得开心。内心的开心和快乐,平静而丰愉,是无法掩藏的,也是无需隐藏的,幸福的人眼里的世界才是幸福的,爱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的爱他人。
最近疯狂的学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为了解决有时候内心焦虑的问题。随着心理学知识了解的越多,真心觉得,知识就是力量,自己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平静,即是偶尔涌现出负向情绪,也可以很快察觉,接纳和消解,然后从中走出来,这是比以前进一步的地方。刚开始,自己在面向两个小朋友的时候,1+1>2,各种焦虑,迷茫和痛苦,但现在变得越来越好,高能量情绪越来越少,即使有,也会按下暂停键或对情绪进行解离,从情绪漩涡中抽离自己,这种感觉挺美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力量。
长沙的天,最近是越来越冷了。网上有段子说长沙一年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不过,今年的长沙,显得有一点点特别,即使疫情在家,望着空旷的马路,偶尔出门,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闻到春天的气息。秋季的长沙,大多数人在户外摘掉了口罩,时长一周暖阳的天,伴随着和润微风的拂面也倍感清新,美好而愉悦。当下已经到了2020年的末尾,一年如梦一般快速流逝,望自己在后续时光中,把握好生命的节奏和工作的尺度,平衡好各维度的事情,在内心世界中构建出一套,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同时又有弹性的突破和创新的底层认知操作系统。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真实而自然,开放而拥抱,这才是所追求的美好的人间生活。
在不工作的状态下,在能够不挂念家人的前提下,特别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自己一个人能出去走一走,或者开着车转一转。毫无预兆的停在一个地方,安静的坐在车上,一边听歌一边看车外的世界;或手捧一杯奶茶,坐在城市里的一个角落中,静静去感知过往的人他们表情背后的生活。这种状态这是自己很想去感受的,一部分活着的意义,自己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定义,然后去实现。
人生就是体验的旅程。想写书,除了写书之外,还想做很多曾经只是在脑子里想想的事情,不过很多事情内心的声音是在逃避的,在说再缓一缓,等孩子再大一点吧,再拖一拖,等自己不忙的时候再去做吧。然后发现,越这么想离期待的方向就走得越远。就像今年,越不想工作,事情就越多,工作负荷就越重。有时候觉得这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一种责任,用一个更大的词叫做担当,自我解释道:勇于担当才像个男人。但是,反过来想,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担当?我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要担当什么样的使命?都是一些想不清楚的问题。不过能想清楚的事情是:责任是工作的一个维度,工作也只是生活得一个维度。不过包括自己在内的太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工作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该怎么办?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理念,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来面对?
职业精神和道德,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这是身处教育赛道的自己,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但抛开教师身份,作为一个人,我需要树立什么价值观?我相信什么?我的底层信念到底是什么?是真善美吗?能身体力行来传播真善美吗?除了真善美呢,我信什么?爱,创造和自由。除了相信,能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吗?怎么又好又快的前行呢?试错,体验,沉淀和迭代,让底层认知的智慧浸润大脑,穿透灵魂。就像爱,爱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内涵和外延还是在不断地变化,也许真的是一辈子的修行。
对于底层价值和信念的感知,思考和理解,年龄越大觉得越发的重要,这是道,有道才有术才有器。树立坚固而良好的底层信念后,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改变对于价值的理解。人活在世界上,想让别人觉得你还行,要想让自己觉得还可以,得去追问何谓价值?如何创造价值?如何长期创造价值?小环境,大格局,视角抽离,不破不立。我怎么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模糊,非连续,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依旧能够大声喊出并践行我热爱,我擅长,被需要?可能真的需要,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不断行,莫存顺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水滴石穿,不断精进。这也许真是我们正常的普通人,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很佳的一种践行理念。放到当下,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底层信念吧,不过对于这个信念,也得深入思考。就像李善友教授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在一年中,没有对自己前一年最深信的信念进行升级或颠覆的话,其实说明这个人一年里没有太多的长进。反观自己这一年,我的长进在哪里?变化在哪里?困境在哪里?破局的方向又在哪里?怎么对人生全方位进行提升?得好好思考,认真琢磨。不怕痛,就怕停滞不前,就怕惯性驱动。想想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前行,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自我实现和超越。
2021年前的1月1号前的户外全程马拉松,今年能完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