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娱乐周边娱乐周边人间杂谈
一张偷拍照获8万赞,这才是最真实的“恐怖片”

一张偷拍照获8万赞,这才是最真实的“恐怖片”

作者: 槽值 | 来源:发表于2019-12-24 14:35 被阅读0次

    每个人生活中,多少都会有一些跟父母“说不清”的时刻。

    比如父母总觉得,如果不在我眼皮底下,你会走弯路。我所做的一切,怎么会害你。

    子女会反驳:这种爱,对我来讲,是最大的负担。

    前几天,小妹刷到一条点赞8.7万的微博。

    孩子在自己的卧室里发现一个监控镜头。

    亲手把它装上去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自己对无死角无间断的监视感到窒息。

    父母却回应:“我需要监护你长大。未成年之前,都有权力监控你的人生。”

    令人窒息的监控 / 微博@Tiger公子

    孩子崩溃、无奈,想要反抗。

    可在有些父母的眼中,自己是牺牲所有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好。

    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无法反驳。

    小欢喜里被妈妈时刻监控的英子 / 电视剧《小欢喜》

    人生被无死角的监控包围,自己却不能拒绝。

    那句“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掐断了所有后路。

    那些所谓的爱,叫做情感勒索

    papi酱曾经在微博上晒过一张和妈妈的对话。

    截图里,妈妈试图放下女儿,去过自己独立的人生。

    在评论区,一个网友的诉苦被点赞到热评第一。

    “真的……我妈经常表达我一切都是为你活着,我真的真的很累。”

    母亲近乎自我牺牲式的爱,把TA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少家庭里,似乎都有一个这样苦情的角色。

    小时候考砸了,父母会训斥:你对得起我在外面辛辛苦苦给你赚钱吗?

    长大之后,会抹着眼泪说,我辛苦辈子不图你回报什么,早点结婚生孩子,就是孝顺了。

    想要反抗和忤逆他们的意见,可转念一想,父母几乎把全部的爱倾注到自己身上

    “顶嘴”和“反抗”,实在问心有愧。

    偶尔反问他们,“这一切不是你自愿的吗?”

    又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真是养了个不懂感恩的不孝子。”

    那些压在身上的爱既让人觉得感激,却也同样增加了负担。

    《奇葩说》中肖骁曾分享自己幼年丧父,母亲对自己最常说的话是“你是妈妈唯一的希望。”

    对于出生在单亲家庭的他来说,并不缺少爱。

    母亲宁愿辛苦自己,也绝不让他受半点委屈。

    可近乎溢出的爱,开始逐渐变成绑架。

    它暗含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如今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

    心理学治疗师Susan Forward在《情感勒索》一书中,将这样的软性要挟,定义为情感勒索:

    利用彼此之间珍重的情感关系,操纵对方牺牲个人需求,以达成自己的需求。

    在这样的心理之下,“我们牺牲了自己的需要,不断让步妥协。

    尽管暂时回避了关系中的问题,但矛盾在不断积累发酵。”

    情感勒索,成为包裹在亲密关系之下的定时炸弹。

    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来自亲人

    在云音乐热评中,一位网友的“叛逆式”留言让人深思:

    “我最讨厌歌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里面‘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不是过度奉献吗?用自己所谓的一生奉献绑架孩子不可怕而可悲吗?”

    父母沉浸在这样的自我感动中,理直气壮地插手孩子的未来。

    小欢喜里,宋倩说:

    “你对得起我吗?天没亮我就爬起来给你蒸燕窝,自己都不舍得喝一口。”

    “为什么非要去考那个南大?”

    宋倩历数自己的付出 / 小欢喜

    英子泪流满面,在这样的前提下,她几乎无法拒绝母亲的要求。

    很多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绕着孩子转。

    伴随着付出而产生的,必然会是期待。

    有些话看似在让人选择,实际上在问出口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好了答案。

    有些付出看似无私,实际上在行动时就已经预见了回报。

    世界小姐张梓琳曾经在采访中,将父母这样的心态,称作“付出感”。

    对她来说,无论做一个全职的妈妈,还是继续做一个职业女性,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不需要说我是因为生了你不工作了在家,所以你一定要争口气,将来妈妈对你的这些付出,你一定要给我回报。

    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强行赋予这样的期待。

    张梓琳在采访中谈“付出感”是杀死感情的元凶

    爱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成为对方做出人生选择时,最有力的支撑。

    被“吞掉”的孩子

    网上很多人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动画短片《包宝宝》的结尾,母亲一口将包宝宝吞掉的镜头,让观众不寒而栗。

    导演说,短片的故事,其实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自己就像母亲手中的包子被母爱过度保护着,也被过度控制着。

    导演讲述自己在过度保护之下长大

    大多数孩子们希望能够逃离这种亲情的束缚,但不幸的是,最终成为了“被母亲吞下的包子”。

    这样的父母像一群“沉默的惩罚者”。

    他们没有明确的表达,但一旦沉默,珍视情感的孩子便开始揣测他们是否已经感到失望和愤怒,渐渐陷入纠结和挣扎。

    这种挣扎更容易让人屈服和崩溃。

    孩子看到家长的神情变化,只得选择服从,去讨好父母。

    不断地揣测父母的意图、看脸色,委屈自己以满足父母的要求。

    安迪因为黄圣依的指令式教育而缺乏安全感/《妈妈是超人3》

    这种不安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愈加强烈,孩子们一步步让出自我防线。

    生活在父母的需求中,做出更大的牺牲,从而迷失自己,失去人生的掌控权。

    电影《黑天鹅》里的妈妈,为了生下Nina,放弃了自己芭蕾舞事业。

    孩子变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的延续。

    从小事无巨细的安排女儿上舞蹈课,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打开女儿床头天鹅湖的音乐盒……

    Nina的天鹅梦,可以说是妈妈一步一步筑起来的。

    你一定会拿到天鹅的角色,因为你是最棒的舞者/《Black Swan》

    但是,《天鹅湖》中的天鹅有“黑”“白”两面性格,Nina无法展现黑天鹅恶的一面。

    为了能够饰演黑天鹅,Nina不断地去挖掘自己被压抑的反抗,同时也开始了她的噩梦。

    在Nina的幻觉中满是母亲对自己的严厉的指责、批评,以及自己无法企及的黑天鹅对自己的讽刺。

    Nina的人生从此陷入了无尽的幻觉与崩溃,彻底脱了节。

    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也同样处在被“吞掉”的边缘。

    “我时时刻刻盯着你,是怕你会犯错。”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

    其实我们深陷在对未来的不安之中,渐渐失去选择的权利,被“为你好”安排好一切。

    有时候,让我们都“自私”一点

    承认“自私”的正当性

    在我们的语境里,“自私”是一个公认的贬义词。

    承认自己自私的李诞,引起现场的惊呼 / 《奇葩说》

    几乎失去自我的“伟大”得到赞扬,而违背内心的服从被看做是感恩。

    过度付出,造成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感到疲惫。

    “挣十块钱,九块钱给孩子”的爱,正在入侵亲子关系的边界。

    如果把自己的全部交付给下一代,意味着,孩子不得不背负两代人的梦想。

    父母与子女的人生,被这种近乎扭曲的爱混淆在一起。

    在“为他付出所有也甘愿”,与“我应该实现父母的期待”中,变得痛苦。

    亲情羁绊,不应该成为独立人格的阻碍。

    总在为他人考虑,但在这之前,更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人生。

    就好像父母人生中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 《papi酱不定期更新的日常》

    父母没有必要将自己牺牲的部分,硬塞进孩子的未来里。

    孩子在怀有愧疚感的同时,别忘了,最后需要对人生负全部责任的,是自己。

    设定一个干涉与付出的底线,在谈“爱”之前,先谈自我期待。

    非防御性沟通

    在各自固执的观念之下,父母和孩子的争执,最后的结果往往两败俱伤。

    心理学博士Susan在《情感勒索》中,提供了一种非防御性沟通的方式,来缓解冲突。

    对方用威胁和责难进行语言攻击时, 先别忙着反击。

    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回应

    “我知道你的确为此牺牲了很多。”

    “你说得没错。”

    “我理解你的辛苦。”

    让对方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化解沟通的壁垒。

    进而表达看法,讲对方纳入自己的语境之中。

    “……但我也想谈谈,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用更加柔和的方式,将对方变成听众。

    察觉自我需求,拆解对方要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被这种付出绑架太久,孩子会渐渐习惯屈服,无法自我说服,摆脱愧疚感。

    Susan提出了一个缓解情绪的策略:从内部先停下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再从外部,拆分对方的要求。

    在产生愧疚感时,静静地反问自己,我真的是顺从内心所做的决定吗?

    进而拆解对方意图:对方想让我做什么?

    要求里,哪些是应该我自己决定的?

    在这些事情,我没有愧疚感?为什么?

    对方是怎么引起我的愧疚感的……

    这样拆分下去,会发现对方的真实目的。

    也可以由此判断,所谓的爱,是否已经越界,变成了控制。

    曾有人这样形容如今的亲情关系:

    父母在等着孩子道谢,而我们在等着父母道歉。

    用牺牲换来的成长,给彼此铐上枷锁。

    给文章点个吧,“不要让亲情被悲情绑架,我们的亲情才能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张偷拍照获8万赞,这才是最真实的“恐怖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ff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