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全属机缘巧合。我小时生活在铜山县大庙镇上山村,村中有一大姓李氏,据说是李蟠的后裔,村后有座小桥,我们都称其为状元桥,也和李蟠有关。母亲训诫我齐心向学时,常以此为典。李状元在我心中,成了一个高不可及的榜样。苏州读书时,苏南同学常以“江苏名士多出苏南”笑话苏北学生,我便以李蟠事对之,此一论出,同学中再无小觑苏北人之事。
其实李蟠的被贬,和南北名士相争很有关系。苏南自晋朝南迁之后,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加之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多有小康之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读书从文,蔚为成风。明清以来,共录取83位状元,苏州便占了42位,朝廷之中南方人居多。李蟠被录取后,着实令南方人难堪,除了私下嘲笑李蟠文思迟钝之外,公面上奈何不得。后来李蟠主持顺天乡试,录取者全为名门贵胄,授人以口实,南士群起攻之,其时便纵有三头六臂,如何逃脱得过?这是些题外话,顺带说一下。
工作之后,单位在户部山之巅,单身宿舍就在状元府旁边的沙后小区,每天都要经过这些破旧的房子。现居台湾的外公来信说他家祖宅就在状元府旁边,他小的时候在这里住过。物是人非,往事如烟云过眼,不提也罢。
今年6月初,市政府拟对户部山南坡民居进行旧城改造,任务安排给我所就职的市地产公司,我受命调查清代民居现状。走访时偶遇李蟠后人李善元先生,聆听了李老先生的叙述之后,勾起童年往事,重新对李蟠产生了兴趣。看到他龙钟的样子,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史实记录下来,这样,如我一样年轻,或者比我还要年轻的人才不会忘却,于是就有了写篇文章的冲动。
调查之后,因我公司工作重点转移,户部山南麓改造的事被搁置下来,我的文章便也一直只是腹稿。重点工程就绪后,重提此议时已到了11月份,我把以前的东西整理出来,汇报给我部部长谢士杰同志,他很感兴趣,要我写出来,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在电脑上一番敲打,就有了初稿。
因写的时候很草率,(总共只用了两个中午),投稿时,觉得不能贻误读者,又利用周末的时间将原稿加以我所能及的仔细修改,便有了这篇文章。还有,中房集团的李明贞高级建筑师帮助我画出了复原后状元府平面图,文章的出笼,不能不感谢这些热心人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我所学的专业是房地产,文史只是业余爱好,限于涉猎面的狭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请读者诸公不吝指正。
2000年12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