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他人表里不一,做的与想的不同
如果你以为,人只有处于行家或中介的位置上才会利用信息,那就太天真了。因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会操纵信息,或隐瞒真实信息,或是把说出口的信息润色一番。
想想你在面试工作时的自我介绍和初次约会时的自我介绍。或者设想你初次上央视会有什么表现?你会想展现出什么样的形象?肯定不会是不修边幅、偏见狭隘。
美国有一档著名的电视竞猜节目《智者为王》,每期8位选手参赛,回答冷知识问题,最终一位获得现金大奖。每轮过后,所有选手投票淘汰一名选手。所以前几轮为了晋级,肯定要淘汰答题能力不好的,后几轮为了自己获胜,肯定要淘汰答题能力好的。这样看来,选手的答题能力肯定是投票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事实当真如此么?
列维特将选手的实际投票和最有利投票进行选择对比研究。对比发现,黑人和女人没有被歧视。意料之中,在经历了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美国,人们在公开场合,肯定会表现出公允、包容。那么,歧视心理是真的消失了还是装样子的呢?研究结果显示,节目中有两类选手长期遭到歧视:老年人和拉丁裔。
选手们很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老人和拉丁裔有歧视行为。毕竟,在节奏紧张、到处都是摄像机的答题比赛中,选手难免紧张、兴奋,作出潜意识的选择。
那么,同样一个人,在自家的私人环境会如何表达喜好和透露个人信息呢?
近日,美国有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联手做了一个关于婚恋网站的研究。他们着重研究了2万多名婚恋网站活跃用户,年龄中位数为21-35岁,种族构成非常多元。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高达72%的女性自称相貌“中等偏上”,24%自诩“容貌姣好”。68%的男性自称相貌“中等以上”,19%“仪表堂堂”。只剩下少数人“相貌平平”了。这说明婚恋网站用户要么自恋、要么说谎。
往往,我们公开宣称的信息和内心真实的信息有着巨大的区别,直白点就是表里不一。这种现象在私人交往、生意交易、政坛演讲中屡见不鲜。
3/7专家利用信息,操纵直觉,传播观念
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暴力犯罪事件频频发生。警方宣称,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毒品交易。毒贩武器好,钱很多,警方与毒贩的实力悬殊。这一说法成功平息了民怒,因为毒贩腰缠万贯,令老百姓愤愤不平。与此同时,媒体也踊跃报道,将毒品交易描述成最赚钱的行业。
然而,文卡特斯却注意到,多数毒贩不仅住在贫民区,而且和自己母亲同住。为什么会这样呢?
于是,经历了一番惊险,文卡特斯最终成功打入一个贩毒帮派——“黑色门徒”,并得到了当地首领J.T.的帮助。之后6年,文近距离观察了帮派成员的贩毒买卖和私生活。在帮派被联邦政府起诉前,帮派二把手布提把一本账本交给了文,上面完整的记录了帮派四年来的财务交易。于是,一切真相大白。
首先,贩毒帮派如何运作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和多数美国企业大同小异。如果将麦当劳和“黑色门徒”的组织结构放在一起,你根本难以区分。
其次,贩毒收入怎么分配呢?某月J.T.这一分支赚了32000美金,他们首先需要支出14000美元的成本,包括批发5000,上交董事会5000,雇打手、买军火及各种杂费4000。剩下的18000美元,J.T.拿8500,他手下3名长官每人700,剩下约50名左右门徒来分7400。贩毒帮派的工资分布也和普通企业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知道了,多数毒贩并没有警方所宣称的那样腰缠万贯,他们不仅住在贫民区,还和母亲同住,因为穷。
专家(如警察)需要记者宣扬传播,正如记者需要专家发表言论。于是,二者志同道合,成了许多传统观念的始作俑者。
除了专家与记者的合作外,商家也会利用广告创造传统观念。比如护肤理念,一开始是商家为了销售护肤品,打出的一些概念,如日霜、晚霜的区分,肌底液、精华的功效等等。当持续不断地广告投入、其他商家的跟风、业内专家的背书,以及美妆博主的推荐,渐渐地成为了人们认可的观念。过一段时间,这些商家的营销概念都会成为传统的护肤观念。
传统观念之所以能蒙蔽我们的双眼,是因为传统观念往往是由捏造信息、自身利益和方便之词构成。它利用了我们的直觉,平白浅显、便于理解,同时它迎合了我们的情绪,说辞悦耳,顺应人心。所以,要辨别传统观念的真假,需要我们审视直觉印象,摒弃固化思维,用经济学思维看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