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各个领域的高手都是源于天赋异禀——他们从小就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超常能力,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卓有成效,再观自身步步维艰,于是不得不感叹:一定是我没有他的天分。那么,《刻意练习》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它会告诉你以上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刻意练习》由美国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共同创作,虽是两人合写,但讲述主角“我”只有一个——艾利克森。
他在引言里就开始对广泛流传的“天才论”进行质疑,并且这种质疑贯穿全书。他不认为杰出人物都是天生擅长某个领域,不是他们体内存在优势基因,一切都源于“刻意练习”。他以莫扎特的完美高音作为切入点,又深入讨论了“帕格尼尼奇迹”、“莫扎特奇迹”、“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等案例,最终发现:杰出人物也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最终成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以走。“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天才”尚且如此,那么普通人呢?
为了证明刻意练习对普通人有效,艾利克森做了一系列实验。他选取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位普通学生史蒂夫作为实验对象,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读出一串数字,然后测试史蒂夫能记住多少。起初,史蒂夫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能记住七、八个数字,但是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史蒂夫能够记住的数字越来越多,在经过两百次的持续练习后,史蒂夫能够记住82个数字!远比人们所熟知的短时记忆极限高了十倍。
想象一下,原本在记忆方面资质平庸的史蒂夫,经过训练,达到能与记忆专家相媲美的程度,多么让人惊讶。艾利克森为普通人的逆袭发现了一条路径,不要设限,不要认为自己毫无天分,你的潜力远比想象的要大,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成为某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
一旦你放弃了阻塞前进的“天才论”,那么就可以开始“刻意练习”了。
刻意练习不同于反复练习,它有目的,有反馈,需要发现不足并持续改进。它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区,去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技能,促使大脑产生适应能力。这一过程就如同长跑,也许一开始你只能跑四百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逐渐到八百米,接着一千米,一千五……人体各个器官不断作出调整,越来越适应跑步。大脑也和身体一样,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在你不断地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训练大脑后,将会出现心理表征,正是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因为心理表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在遇到的各种局面里作出更快更准确的判断。
艾利克森以国际象棋作为研究,他发现经过多年训练,国际象棋棋手只需看上一眼,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它们的位置,而且还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新手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再如职业棒球运动员,心理表征使击球员能迅速意识到对方抛出了什么球,并且马上判断在击落此球后,球可能会朝哪个方向飞去。我们一般人,没有接受相应训练,根本无法作出这些判断,只能眼睁睁看着球从身边飞过。
除了理论上论证,艾利克森还写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首先需要找本行业内的杰出人物作为导师,这位导师不但技能出色,并且懂得本行业内培训方法。接着设定目标。如果目标过于宏大,可以尝试分解成小目标,不仅利于完成而且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目标的难易程度应当根据此刻能力之上一点,懂得一点但又需要学习才能完全得到,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类似。然后根据导师的及时反馈不断调整自己,查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反复训练不足之处。最后,要有持续大量的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本写给任何想精进技能的人看的书。
它不是一般的成功励志学,包治百病,它只负责提供一条通向高处的可能性道路,到底能攀爬多高,要看你自己。它的所有结论,都能在书中找到支撑点,并且有科学客观实验、名人案例为证据,这些实例贯穿古今,不乏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它的结构编排,就如作者所说,“我们对本书的结构与逻辑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一步步引领读者深入主题。
我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有所得,哪怕仅仅是重拾梦想与信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