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如果说,在大自然里,需要我们有一双秀眼,去观察那些纯净美好的事物;在生活里需要我们有一双睿眼,去洞悉那些隐藏真谛的事理;那么在教育里,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那些潜伏在表面,那些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巨大隐患。
其实关于教育方面,“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辩论早已争论许久,所持观点不一而足。
正方观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为何?父母的严厉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了根,高大、权威、不可随便挑战就成了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有此大小、高下、尊卑的心理定位,孩子就会自觉地依从父母,揣摩父母心思,迎合父母行为便成了孩子们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和爱护父母,想父母之所想为父母之欲为就成了他们孝顺的习性。
“娇养造就忤逆儿”,父母宠爱爱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
反方观点;
爱是出于互相尊重,而不是出于一方对另外一方的畏惧。这种棍棒底下的孝子是封建时代的糟粕,是一种畸形的封建产物,是一种以爱为名义的家庭暴力。为什么人权运动出现了三百年还有人认为打人是正确呢,而且打得是自己儿女,就更加错误。
当今社会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人性,提倡人性化教育,用‘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式的人都明白,这其实并不是目的,也不是唯一的手段。打字下面痛苦的人并不仅仅只有小孩,大人内心的煎熬又何尝不是痛苦呢。但一次次的后果下,每每都用棍子来解决,打的程度更一次比一次深。长此以往下去,便形成了家庭暴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暴力会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影响的并不是这个儿童个人,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产生的根源在于家庭暴力。也就是是说,受过家庭暴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加高的概率变成马加爵一样的人物。
关于这些评论观点,以前的我总是不以为然,有一种“事不关起高高挂起”的姿态。直到进入了教育行业,才深深的发现这个观念,这些观点有多么重,它会成为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也会成为在家庭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它更会成为在教育中争执不休的根源。
一个炎热酷暑的夏天,满怀着一腔对教育热血的我踏上了教师的征途。一位染着黑色头发,头顶却能稀疏的看见花白,穿着棉麻花色短袖,手执一把蒲扇和一根大约一尺长棍子的六旬奶奶走着不怎么轻快的步伐进了教室门前。焦急中却中气十足地问道:“李老师,我大孙子呢?今天没有给你添麻烦吧,不好意思今天因为菜市场刚刚生意太忙了,他爸妈现在都还在忙。”此时的我和另一位老师正在隔壁的办公室整理资料准备下班,由于声音洪亮,便这么听了一耳朵。 “小明奶奶,没关系,不着急。小明今天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跟你们沟通,他今天上课听讲,还打扰同学,甚至在下课期间与同学起了冲突,向他们双方了解清楚之后,大家已经互相道歉和解了,这件事虽然都有过错,但先动手打人确实也不对,希望这件事你们也引起重视,回去好好开导小明”李老师回答。小明奶奶一听,棍棒直接朝小明挥去,幸好被李老师及时拦下。小明奶奶转向李老师,一手把棍棒交到李老师手里,一边愤恨地说道:“这根棍子就交给你了,有什么问题你直接打就可以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就服打,在家里就必须得这样解决,回去跟他爸爸讲,看他今天还有没有好日子过”“小明奶……”李老师话还没说完,只见她使劲拽着小明的手,嘴里说着什么一个转身便走了。我出门便只见了祖孙俩的背影,似乎从奶奶的背影中还能看出她的恼怒。
第二天一早,小明上课再犯,李老师本想当着同学的面用了奶奶给的棍子吓唬他,谁想小明因为面子激怒李老师甚至手脚并用,事情从吓唬变成了真打。第三天早晨,小明妈妈带着小明来上学,强烈要求找李老师让其赔礼道歉,情节严重恶劣,老师不能打学生,要求学校必须给个交代,不然后果很严重。学校与李老师试图与家长沟通想要和平解决,不想被拒之门外。当天下午,警察介入解决。第四天上课铃刚响起,小明爸爸妈妈怒气冲冲的来到学校直逼李老师办公室,造成人员损伤。
以暴制暴是小明家庭惯用的教育方式,我们不能直接评判他门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对是错,且不说其他,就从我后期与小明的聊天中便发现了一些隐藏的问题。小明内心其实非常清楚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时还没想清楚要怎么做,手脚已经出去了。“老师,您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遇事时不那么冲动,做事要考虑后果呢?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那样的。”他的这句话,让我深思了许久,直到现在依然记得。孩子本身想要改正,奈何家庭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念根深,却行无出路。
有人对“棍棒底下出孝子”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一个人在孩童成长时期若经历更多的挫折和苦难,才可以锻炼他的心智和毅力以及品格,使他明白如何面对苦难、跨越挑战,棍棒就是意味着苦难的磨砺,而“孝”则意味着经历苦难之后人格的一种成长和强大。”
很显然“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告诫,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以偏概全,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不是目的,也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出于内心的本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其深远,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帮助孩子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家庭、学校在考虑自己的要求时,更应该结合孩子的感受和特点来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接受、真正的学习。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态度,孩子就会用怎样的态度来回馈你,回馈生活。
献给此刻的还未意识到或意识到了却无从着手改变的人们。细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勇敢去改变。毕竟任何时候,想要改变都未为晚矣。生活需要一点改变,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他和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