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史书,也没有怎么考证,就只看了电影《孔子》,记住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对话,包括台词和场景。
孔子的故事,也看过一些,有纪录片,有央视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也有论语里的一知半解,不能说多么清楚明白,更不能说懂得,说略知一二都觉得有点勉强。
对于南子,更是闻所未闻,若非这部电影,压根不知。但能在灿若星河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姓名,非富即贵,或者至少是有故事的人吧。看完电影,明白了南子的身份,也大约了解了这个史上留名的有争议的女子。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南子向孔子问道诗经时孔子的回答,并委婉拒绝了南子提出的向自己学习诗歌的请求。这大约是南子见孔子的主要用意了,就是要解自己的惑,在孔子这样的圣人眼里,她那样名声不好的女子是否也是仁者爱人的对象?而《诗经》里如此多的情诗爱意是否值得追随?
眼见孔子并不愿直接回答自己,也不愿教授自己诗歌,聪明的南子也不再坚持,但退而求其次,请求孔子留在卫国,保留日后相见问道的机会。孔子一惊,非常镇静地回了句:“丘从未见过好徳如好色之人。”南子再次明白了孔子的意思,遂不再坚持。
很明显,南子的口碑不佳,孔子见她是出于无奈。孔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依托某个国君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而南子正是通向这个大门的守门人,甚至可说是真正的掌权者。就算冒被非议失徳的风险也要去见,也有可能见完之后就可以做出离开的决定。
南子和孔子的会面堪称史上最具争议的故事,被后人演绎出多种说法,甚至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路也加入了其中。有个记载说:子路质问孔子为何要见南子?孔子还诅咒发誓说没有发生什么出格的事情。
电影里周迅对南子的人物刻画非常出色,给人一种感觉,南子不过是真性情,聪明懂政治,并且非常赏识孔子。就在孔子施礼准备辞行时,南子说:“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从痛苦中悟出的境界……”孔子愣住了,眼中有泪花闪烁。
看似本不该有交集的人,见面引发了外界的猜疑,但智慧的较量带给人的却是深思,甚至还有棋逢对手的感动。
不能说他们是知己,也不能说他们互相影响了对方,但是电影里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解读很有趣,南子认为食色性也,做君子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但孔子的言行令她震惊,既没有表现出对她绝世美貌的垂涎,又没有接受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近邀请,显然这超出了她的常识。所以电影设计了一个南子被暗箭射杀的镜头,南子平静的微笑着接受了死亡,只因为她心里想着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怎么解读南子的这个平静呢?我还真想了一下。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南子不过是个女子,即便说她是美貌的女政治家,也不能改变她作为女子的命运,注定是政治的牺牲品。历史很少会给女子客观公正的评价,四大美女的故事都是悲剧,也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如果说孔子是君子,那她见到了,也聊到了自己的困惑,孔子不吃她那一套,虽然那一套在世俗社会里非常吃香,人们既吃那一套,又鄙视那一套。
所以,她明白自己的命运,只不过在跟智者谈话以后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彻彻底底的明白了。
跟南子会面后,孔子很快就离开了不宜久留的卫国,踏上了在列国之间流亡的旅途。饥饿、困苦、死亡、耻笑……惶惶如丧家之犬,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如何能想到孔夫子经历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最后回到故乡鲁国的时候,孔子也垂垂老矣。从此拒绝政治,一心为学,这才有了我们后世奉为经典的《论语》。
《孔子》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反而就是孔子和南子的会面,他们的对话非常有趣,表面上看很平常,仔细琢磨就会觉得思想的交锋火花四溅,超越了男女,超越了阶层,超越了现实。个人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另外有必要提一下扮演颜回的任泉,演技和扮相双佳,令人过目难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