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所有大人都会告诫小孩子要做好人,但没有告诉他们,做好人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受到更多伤害。于是,在长大过程中,一次次毫无防备地认清真相后,很多人渐渐放弃了。
看来,在做个好人之前,有很多预习功课要做呀。
毕竟,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够算个经得起推敲的好人。他们小偷小摸,谎话连篇,考试作弊,走后门,没有公德心,从不为别人着想,爱贪小便宜,做不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而成为一个好人,意味着周围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如你。但是你要意识到,你改变不了别人,无法强行要求他们也和你一样。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修炼容忍他们的能力,才能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宽以待人。不然做一个好人,只会让自己越发委屈和心理失衡——“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于是难免渐渐背离初心,同流合污。所以第一门功课是先学会忍让宽容,而后才能做一个好人,不然会把自己搞得太辛苦了。有多苦呢?杨绛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你总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且看到他们受欺侮、吃亏受气。你能不同情气愤,而要尽力相帮相助吗?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无动于衷吗?如果看到公家受损害,奸人在私肥,能视而不见吗?"
况且,我们的社会尤为擅长对好人求全责备,对坏人则无限包容。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但临终前做了一件坏事,所有的好都一笔勾销,人们只唾之弃之,原来所有的好都像是别有用心的伪诈之举;一个人一辈子做坏事,但临终前做了一件好事,所有的坏也都轻易得到原谅,人们皆肃然起敬,原来这个人本质不坏嘛。
难怪好人必须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做好人比坏人确实难多了啊。
这还不算完,甚至还要求“善不受报”,不仅要求好人做好事,还连回报也想都别想,这好人的标准未免太苛刻了。如果做不到不图回报地对别人好,那么不如干脆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我猜,这就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为大多数人的原因吧。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味教导小孩子要做个好人,就像把一只刚破壳的小鸡扔进狼奔豕突的原始森林里,除了坐以待毙,没有别的可能性。而那些煞费苦心的教导,也随之前功尽弃了。
难怪小时候觉得大人都是一生下来就是大人的,因为他们确实忘本了。造物主既然给人类单纯天真的童年和足够的记忆力,就是想让人类能永葆这份美好吧。“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小王子》即使其他悉数忘怀,但这句话,每每想起,还是忍不住为之动容。
既然好人不得好报,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呢?
冠冕堂皇地说,选择做个好人不是因为这样有好处,而是因为这是对的。或者,“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个问题连伟人也回答得含糊其辞呢。富兰克林只是笼统地说:“单独就人性考虑,恶行并不是因为遭禁才有害,而是因为有害才遭禁,因此具备美德是每个人的利益之所在(美德对人有奖励),因为人人都希望今生幸福,我尽力让年轻人相信,要使一个穷人致富,什么品质也不可能像诚实那么有效。”
那么怎样做个好人呢?
做好人竟然还有专业技能在里面?且听我慢慢道来。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多年前翻来覆去怎么也读不懂的一句话,在这样一个瞬间,忽然有了一己之见。也许不是零,甚至是负数啊。
《九品芝麻官》里有一句台词很经典:“贪官奸诈,清官要比他们更奸诈,才能斗得过他们。”不然啊,空有一身傲骨,却只能以卵击石。
有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刘道元活出殡》,讲的是刘道元假装过世,看尽了世态炎凉——曾受他帮助的穷人不闻不问、邻居趁火打劫、至交狼心狗肺。真羡慕刘道元这一出,虽然看似荒唐,但是一举洞察了更荒唐的人性,值了。可见,真正会对你好的人,是以前就对你好的人。一次施恩于你的人,很可能二次施恩于你。而那些受恩于你的人,则反而要额外提防,不临场倒戈就不错了。防人之心不可无。
于是,在做善事之前,还要先学会分辨哪些人值得付出,哪些人会是咬伤农夫的那条蛇。这里边的学问高深莫测。最初的阶段,也许还是需要一视同仁的付出,然后等待日久见人心,筛选出来。剩下那些人,若不痛改前非,路越走越窄。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之后,最终发现,人间正道,只有知恩图报,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别无他法。就像李宗吾先生写《厚黑学》的初衷,在于揭露厚黑伎俩,从而令“无奸不商”无处遁逃,只有回归“无尖不商”的古朴之风。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的生命这么宝贵,只有时间对那些对我好的人好。其他人,对不起,压根儿不入我法眼。不然对那些好人不公平。既然对你好对你恶,你都好心相待,那谁还肯对你好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还要敢爱敢恨,泾渭分明呀。可诸如培根的《论报复》,通篇说到底是在劝好人不要报复,对坏人听之任之,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如果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却横行霸道还没有制裁,如此黑白不分的社会,不就像昏庸的皇帝宠幸小人残害忠臣一般,造成天下大乱了吗?
而身为好人,难免碰壁,积攒太多想报复而不得的委屈和不甘,到底该怎样化解?
所以宗教才会以一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或者至少虽然不懂,但依靠无来由的虔诚的笃信,来教化人们,仁者爱人,慈悲为怀。
可是一直坚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我,面对伤害他人的人,总是恨不得梦回乱世,跃马扬刀,提携玉龙杀将出去,将罪孽深重者杀得片甲不留,罪孽不那么深重的同样也难辞其咎,做一个行侠仗义、威风八面的侠客。
其实我也知道,大快人心是大快人心,却只有爱才能感化他人,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
然而还是不服,还是呐喊,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理应得到唾弃的坏人却得到了更多的爱,不公平!就像能者多劳的人往往得不到心疼,无能的人却总受到保护一样。人性如此!有些国家不仅没有死刑,其监狱条件简直优渥,用老实本分的纳税人栉风沐雨挣来的血汗钱供奉着这样的社会渣滓。这难道不是培养一种宁可害人也不可被人害的恶习吗,反正又没有后顾之忧,天堂般的条件似乎有意滋生心安理得之情。明明人的本能就认为自己永远是正义、正确、正当的化身,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极尽所能地辩护。在这种环境下,恐怕更不知反省了。还是曹操足够面厚心黑,高呼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韩寒在悼念张国荣时写道:“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所以就是这样。”
归根到底,做个好人,需要情怀,或者说,就是一种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