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是位杰出的心理医生。出自该作者笔下该系列的书籍一共3本,此为第一本。这是一本心理学相关书籍,但是并非晦涩难懂。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力,对于心理学的专业词汇也进行了详细地解释,力求所有人都能够理解。适合每一个追求心智成熟的人,当然,也适合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个经典人物,由60岁的演技精湛的倪大红老师饰演的苏大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应该知道,苏大强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遇事喜欢逃避。比如,餐桌上吵起来了他就猛低头扒饭,儿女到他房间里跟他沟通,他又猛地一个翻身,留给他们一个蜷缩的后背。或者每当家中吵翻天,苏大强会在过道里面壁而立,用背影把自己保护起来,以免受到枪林弹雨的殃及。最过分的一次,当他卖了房子风尘仆仆地去找保姆准备再续前缘的时侯却被保姆赶了出来,这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反倒是喝酒闹事嚷嚷着要自杀。
“逃避”是他一生的写照,但并不是专属于他的词汇。这个词依然可以用在每个人身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本能的选择逃避,只是程度上可能轻了一些罢了。
“这门专业课太难了吧,算了,这几道题先不做了,改天再说吧。”
“我是不是应该早早找找实习,我是不是应该想想自己以后是考研还是工作,算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急。”
“看到别的人减肥成功了心生羡慕,但是跑步坚持了两天又忘在了脑后。”
“说好的去自习,到了自习室却不自觉地刷起了抖音和微博,不亦乐乎地和朋友聊起了天。”
“小敏和我生气了,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道个歉,还是别打了,也许过两天就忘了,也就不生气了。”
没错,当遇到难题时,大多数人习惯了逃避,与其去面对那个困难的问题,更愿意去做那个简单的能够带来即时满足感的事情。书中作者讲到的一个案例,在一次咨询中,和一位女士聊到吃奶油蛋糕时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这位女士习惯吃自己最爱的奶油。就像我们平时学习或者工作时,喜欢先做自己喜欢的那件相对容易的,并且可以很快获得结果的事情,而很多更重要但是对你来说更困难的事情却一直拖着不解决,这便是逃避。
人逃避久了容易变得怯懦,遇事退缩、妥协,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走到了负向循环的怪圈里,心智自然很难达到成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便是带大家通向心智成熟的一本书,大家迈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需要接受书中的核心概念:人生苦难重重。
这六个字对于现在的你意味着什么,有的人看过豁然开朗,有的人为之一振,有的人不屑一顾,当然也有的人最初的时候觉得是绝对正确的废话,但是当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回头反倒会深刻认同。
听起来很苦的事情其实恰恰是突破痛苦的方法,当你真正地接受了这个观点的时候,才是你从苦难中走出来,实现超越和心智成熟的时刻。
那么如何实现心智的成熟呢?如何主动去解决生命中的一个个难题呢?靠的是什么?是自律和爱,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是一条自律与爱铺就的道路。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痛苦。
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首先直面痛苦并解决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最大的快乐。
承担责任,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这事不赖我。而承担责任的人面对因自己而出现的问题会主动说:这是我的问题,让我来解决。责任感确实会产生两种心理疾病:一个是神经官能症,一个是人格失调症。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对待现实,杜绝虚假。这里作者引用了人生地图的概念。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靠的是自己用亲身体验绘制出的人生地图,但是这个人生的准确性需要不停地修订。就像苏大强一样,活到很大的年级但是人生地图却没什么变化,一辈子容易活在狭隘和偏激中。
保持平衡,自律是个持久战,别把自己逼得太死,有弹性的约束机制,适当灵活对待。
这是一本评价很好的畅销书,但是每个人读后的收获感悟却大不相同,你的感触会和你的经历多少有关系。但是不管你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职场人士,都会在其中找到你自己想要的。
这本书的阅读建议你可以找个安静的环境,并且在你心静的时候阅读,第一次读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读完,甚至整本书也可以不同时间拿出来看个两三遍,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