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没有眼睛却有“视觉”能对光作出反应,那么没有鼻子的植物是否有“嗅觉”能对气味作出反应?能作出什么反应呢?
一、现象:我买的牛油果放在桌上好几天了还是绿绿的、硬硬的,昨晚我放了一支香蕉在装牛油果的袋子里,今天发现牛油果竟然有一点软了,明天再摸摸看,是不是更软了可以吃了呢?
二、猜想: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人,我当然知道这是因为香蕉产生的乙烯有催熟功能,但是香蕉释放的乙烯是怎么影响牛油果使它成熟呢?
三、实验:
(一)20世纪初,佛罗里达的农民在用煤油灯加热的棚屋中催熟柑橘。他们认为是热量引发水果成熟。
(二)他们在柑橘旁边放上电热器,却发现水果无动于衷没有成熟的迹象。
(三)换成煤油灯之后有所改观。1924年,洛杉矶科学家证实了煤油烟中含有少量乙烯,可以催熟水果。
(四)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理查德·盖因分析了成熟苹果周围近处的空气成分,发现里面含有乙烯。
四、结论:
(一)所有果实都会释放乙烯。
(二)乙烯是叶片衰老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正在成熟的果实中也会大量产生。
(三)成熟果实产生的乙烯不仅保证个体的均匀成熟,还能诱发临近果实成熟释放更多乙烯,引发一场由乙烯诱导的成熟连锁反应。动物食用成熟果实后的新陈代谢,对果实种子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五、拓展思考:乙烯的催熟连锁反应让我想到了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或羊群行为)。一个个体的率先垂范引起一众群体的前仆后继,不能不说为首的果或羊是成功的,但这是人的视角。对于植物来说,他们是否知道自己会有这么多追随者呢?他们可能还是比较单纯地为了保存和传播好自己的种子吧,我不愿意把他们想的和人类一样复杂。在人类社会中,第一个成熟释放出乙烯的果实就好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人见识到了第一个人的成功就会纷纷效仿,正如当初改革开放刚兴起的下海潮、创业潮、经商潮一般,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每个人自身的“乙烯”含量不一而论,不知道植物的果实是不是也会因果而异?植物是被动地等待动物传播他的种子,所以有刚好成熟被动物相中而带去异地播下的果实种子,也会有因为迟迟没等来动物而导致乙烯过量、原地腐烂的果实。植物和人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境遇。但无论怎么说,即使没有“嗅到”临近果实释放的略带香甜味的乙烯,正常的果实自己也是在顺其自然地成熟,也会从体内释放乙烯。所以,人啊,你也可以不必盲从,不必慌忙,就照自己的节奏一如既往地努力成长,剩下的交给时间和机遇吧。
2024年2月2日23: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