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天性》笔记

《认知天性》笔记

作者: 月上小楼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3:06 被阅读0次

    如何创造合意困难:

    1. 生成。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比如字体模糊的文章;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这些干扰,因为"生成",会提升学习效果。生成就是试错,“先行动,再审视。”

    注意: 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无法凭借努力克服的困难是非合意困难。凭直觉说,那些无法强化所需技能的困难,或是致使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学以致用的挑战都是不合意的。

    2.检索。检索指在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反复检索可以强化相应区域的神经回路,检索(尤其加上校准)可以让你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不会被错觉迷惑。需要注意的是:

    1.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因此,需要做到穿插练习、间隔练习、多样化练习。

    1)穿插练习。

    指检索不同类型的问题。数学就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如果你同时学习多个学科,那就要把问题混合起来。

    怎样把穿插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

    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学科、技能、问题,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2)多样化练习。

    我没办法详细区分它与穿插练习的区别,在本文中,它被用来描述按照不同的方式练习一种技能——站在冰球赛场或橄榄球场的不同位置,解类型不同的数学题,或是按照不同的步骤进行飞行模拟 。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

    作者特意告诫我们不要将多样化练习与“段落练习”混淆。段落练习就像老式的黑胶唱片,只能按照一个顺序播放歌曲。它的做法在于一遍遍地重复。比如冰球球员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在每个位置做不同的动作。又好比是总按照同一顺序做抽认卡练习——你需要打乱抽认卡的顺序才有效果。

    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还可以提高人的辨析与归纳能力。

    3)间隔练习。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

    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注意:

    掌握得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但是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它就永远不会从你的练习(检索)盒子里彻底消失。要当心熟悉这个陷阱:你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觉得不再需要练习了。 如果你掌握得相当熟练,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边,但是你还要定期复习,频率大概是每月一次。想要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1. 最为有效的检索练习,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变化,这种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也因此,需要学习者作答的检索练习,例如写一篇短文或者给出简短回答的考试,或是只用抽认卡来进行练习,似乎都会比选择题、是非题这类简单辨识型的测验更能产生长期性的好处。

    3.检索后要校准。检查答案,确保你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可以以一个更有经验的人为标准或者干脆请他做导师。“邓宁——克鲁格效应”,即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没有得到自己和别人的校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

    3.细化。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1) 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物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一种有力的细化形式是,为新资料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

    2)建立心智模型。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要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其(新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解释文章需要你从记忆中回忆要点,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解释为何这些才是要点——它们和大的主题是什么关系。

    3)本书中细化的两个例子:

    Ⅰ. “我们之后还会讲到, 生物学教授玛丽·帕·文德罗斯是如何鼓励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化的——让他们写很长的“汇总表”。学生要在一张表上描述本周学到的各种生物系统,还要用图形和关键字说明这些系统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这种细化形式增加了其他层面的含义,并促使学生学习概念、结构,以及相互关系。”

    Ⅱ. “在研究一段新谱子的时候,她的方法是多管齐下:身体上用手指弹奏,听觉上聆听效果,视觉上查阅乐谱的音符,头脑里通过三者间的转换进行自学。为了让乐谱形象化,她现在会在心里做一些注释。“在练习的时候,有时我会大声说出来,‘这里要高一个八度’;在我的脑海里,乐谱需要高八度的地方也会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她很认同麦克菲的写作理论,说在自己几乎要记住一段谱子的时候,“会去开车兜一圈,就能思考整段乐曲。要像指挥一样考虑曲子的全貌,想‘哦,这一段再快一些会更好,我得这样练习,才能让速度快起来’。在不摸钢琴的时候,我想的大多是这些事情。”

    4.反思。 反思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不断回忆。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

    现在课堂上流行一种名叫“以写促学”的反思形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来反思最近一堂课的主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主要观点,并把它们和课上涉及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联系课外的内容也可以。

    其他学习方法:
    1.学习风格。

    1)研究表示,比起学习风格,与科目的性质相符的授课方式更为重要:几何与地理要用视觉授课,诗歌则要靠语言指导,诸如此类。

    2)动态测验。

    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把你的专长看作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把动态测验当作一种学习方法,用它来发现你的弱点,然后在相关领域集中精力提高自己。

    动态测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骤二:我决心运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3)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如果你是案例学习者(倾向于记住具体的案例,而不是提炼出基本原则),那么一次就要学习两个或更多的案例,不能局限于一次一个,问问自己这些案例在哪些方面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它们不同到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还是相同到可以用普遍的解决方法应对。

    1. 助记手段。就是各种记忆术,本质是这些记忆术形式的结构都为人所熟知,而且其中的元素可以轻松联系到需要记忆的目标信息上。由于这种书铺天盖地,这里不再赘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天性》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if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