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的《韭菜的自我修养》一文,可能会令很多人觉得绝望,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写作,这才是正常的,不必沮丧,我们受的教育一直是科学理性看待问题,而不是艺术地看待生活,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而作文教育的刻板僵化,更加重了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简单化理解。
当一个作家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散文就是写真情实感,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是很可怕的,仿佛写作和科研一样,说一个人一个事能打动人,就是好的文学。也因此悼念父母,比惨的文学泛滥,抒情文说理文时事评论文扎堆,文学变为一种快速消费,如同幽默降为挠胳肢窝的层次,对世界和人的生命领悟毫不关心。当我们似乎真诚地写一段文字,我们以为自己在写作,其实是别人在写,写的都是别人写了无数遍的东西,失去了自身的自由。
别人“感时花溅泪”,我也如此;别人思念故乡,我也那样。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怎么看待世界呢?没有,韭菜是不能独立思考的,韭菜的旁边就是韭菜,他们互相守望已成习惯。韭菜写作,如同池塘的青蛙,虽然每一个都在叫,但都是被规定了的,没有一声真正出自自己,也就不能自由,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谈不上对生命的领悟。
韭菜应该认识到,活着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被动地按照规定好了的自然秩序生生死死。人是有能动性的,人有思维,注定了他要对自身进行思考,思考注定需要语言(包括绘画音乐等艺术语言),这才是写作的根本意义。
写作不是卖字,写作是自我认识自我展开的过程。文学艺术活动的价值区别于科学活动、日常生活的理由是,它是创造性的,而不是符合自然规律。只有在写作中,我们获得独一无二的特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而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经济人”,“经济人”活动是按照商品规律、供求关系活动的“物”。
写作是一种抗争,对抗被“物化”,而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过程。而我们如果随大流,就失去了唯一救赎自己的东西,手写的东西是他人要求的,不是出自自己。
逃避心灵的写作一钱不值。
韭菜的抗争那么抗争“被物化”,我们就需要在阅读经典名著中,看大作家是如何抗拒的,他们是怎样表现一个独特的小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给我们呈现了什么,在字里行间流动的是怎样的气韵;掩卷思索,我们感受到作品的何种意境;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令我们流连于一个梦幻的世界,以至于多日之后想起,依然从心底产生一种战栗。
如此说来,我们阅读是要找寻一个能震撼我们的作品,它有着难以言传的美。
阅读就是寻找,寻找一个令我们领悟的书。
阅读不是学习技巧,学习技巧绝对不是首要的,要放到寻找到令我们领悟的书之后。
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学会了技巧。
我们是否还应该推敲故事和人物情节或者所谓人物塑造呢?显然不是,我们需要去品味它,咂摸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一个雕塑来把握,获得一种扑面而来的冲击感。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快速,尽快压缩阅读时间,捕获作品整体的意蕴,如同看一幅画一个雕塑那样(为了学习技巧而进行的二次阅读是后一步的,次要的,技巧在所有名著里都有,哪一天学都可以),获得一瞬间的本质直观,由渐悟到顿悟的澄明。
如此“不敏感”“不玄想”“没有赤子之心”“从不做梦”,这些先天不足可以得到改善。
韭菜的抗争,是将写作看作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存在的活动,将写作看作生命的自由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活动,是为自己而活的大事情。为自己而活的事情太少了,认同这一点,你阅读时写作时,会获得自由,会感受到真正的生命律动,这是钱买不来的,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写作的艰辛是值得的。
写作看似最反人性,为了学习写作,付出与产出的金钱完全不成正比,甚至一无所获,但是写作恰恰是最人性的,因为它就是人性本身,因为写作我们获得各自的人性。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造的。
活过,写过,爱过。 ---《司汤达墓志铭》
“写下便是永恒”,并非形容,而是一句判断。
(明天是韭菜三部曲第三部分,韭菜的解放)
韭菜的抗争
网友评论
我们不再是小学生了,如果还为了分数或者老师的赞赏而写作,就显得有些可笑。